面对日益增多的公共事务和社会治理问题,网格化管理成为社区治理中应对基层社会矛盾、提高行政效率、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的高招。的确,网格化管理在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方面确实具有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的社区治理事项都适合网格化。
究竟什么是网格化管理?按照现行的做法,就是城市管理者将社区划分成更小的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协管员(主要是社区巡逻人员)、网格管理员(主要是社区负责人员)和网格长(社区负责人或者政府工作人员)。协管员主要是在网格内排查问题并且上报信息;网格管理员则负责确认信息并且做好现场的问题处理,如果问题难以解决,再上报给网格长;网格长则肩负对网格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督促工作,并且协调政府资源解决社区难题。这种管理方式一般都借助网络平台来进行,一些发达地区还给网格协管员配备了平板电脑,在社区居委会或社区工作站配备了网络电脑终端,形成了基层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格局。
网格化因何而来呢?历史地看,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大致进行了两轮改革。第一轮改革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公共事务沉积到基层社区,在政府职能“条块分割”无法很好应对问题的背景下,一些大城市推行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改革,赋予街道办事处社区管理的核心地位,同时增加了社区自治组织协助政府承担公共事务的职责,这种改革后来被民政部在全国范围推广,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一定程度造成街道办职责超载,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新世纪以来,又陆续开展了第二轮改革,主要是通过“行政事务与社会事务”的相对分离,来为社区组织松绑,进而提高社区自治能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这一轮改革只是由部分城市进行局部探索,有的地方在推行“街道社区化”,有的地方推行“社区工作站与社区居委会分离”,有的地方推行“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多样且未定型,而且还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两轮承前启后的改革,基本上是在处理政府和社会的边界问题,第一轮改革主要是整合政府内部资源,使得街道办事处成为社区治理的兜底者,第二轮改革的试点则出现了发挥社会组织积极性的趋向。应该看到,理清政府与社会责任的边界,是未来建构一种理想治理模式的基础。
在第二轮改革试点的过程中,网格化管理进入城市管理者的视野。一方面,转型期社区管理面对的境况越来越复杂,甚至面临不少脱序的现象,既有的管理方式只有充分整合体制内资源才能有效运转;另一方面,对于习惯于自上而下管理的基层政府而言,建构多元合作的治理格局不但缺乏实际条件,而且耗费时间、短期内难以奏效,依靠行政链条的延伸、复制单位制的经验进入更微观的社区,则既可立竿见影,又能彰显政府作为。网格化管理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但是也蕴藏了一些社区治理的难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