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够“见贤思齐”呢?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求仁无须好高骛远,可从身边开始,从自己做起。儒家讲究修身从孝悌起步,学乡里之贤者,然后再向外推,如孟子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以推到很远很高的境界。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向周边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这其中要注意所谓一般众人和贤人君子的区别常常不是很分明的。很多平凡人,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看到他们身上“贤”的品质,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而对于缺点,则要警惕。千万不要看不起身边的人,好像谁都不行,就自己好。
孔子还有一句话:“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是更进一步讲,你一定要在善与不善、贤与不贤之间做出鲜明的选择,形成好的道德习惯和反应的敏锐性,不能在涉及原则的问题上采取“差不多就行”,好像无所谓的态度。看到好的,要老是觉得追也追不上;看到不好的,好像热水烫你的手,赶快缩回来,生怕受损伤。不能像有些贪官,开初得点小便宜,便自我感觉良好,最后被拉下水。有地位职权的人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只有防微杜渐,才能永葆清廉。
现在社会有一种风气,就是嘲弄崇高,满眼都是卑劣小人,一说模范和君子似乎都虚伪,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当然把一个人抬得太高、过度美化不好。不过要承认社会人群总是参差不齐,精神境界是有不同的,今天仍然如此。古人明白,从圣贤到君子到众人到小人到罪人,是有层次的。每个人都要向更高境界的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这里面关键是从小人提升为君子,即从功利境界提升到道德境界。这不能靠外在强制,而应是人的本性的需要,然后形成道德自觉。人的真正幸福感不仅要求活得舒服,还希望活得有尊严;君子因关心他人而有尊严,小人因损人利己而被人看不起。社会道德风气要靠君子群体带动。现在各地都有道德模范和大批志愿者,他们维持着社会正气,可敬可爱,我们要感恩,向他们看齐。
“见贤思齐”是孔子“为己之学”(修身之学)的精要,《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成己而后成物,修己才能安人安百姓,所以我们修身要认真要坚持,要善于向古人和今人学习,使自己仁智勇兼备,才能做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