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参与联合国事务,担当起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国家的对外战略和策略实现全面调整,中国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进一步被打破,参与联合国事务的态度和力度也发生重大变化。
自1978年起,中国开始与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进行合作,该署以五年为一周期,向中国提供相应的援助。中国与贸发会的合作逐渐丰富起来,涉及商业、贸易、外国投资和经济全球化区域安排等诸多领域。中国与粮食计划署的合作,也渐趋活跃,与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儿童基金会的合作,使中国第一次切实感受到国际合作的意义。这两个基金三十多年,分别向中方提供了大约2.2亿美元和4.95亿美元的无偿援助。
1980年,中国加入了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从此成为其最大受援国之一。这一年,中国还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开始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随后派出裁军事务大使常驻日内瓦。1983年,中国开始加入国际劳工组织、世界旅游组织。80年代中后期,中国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成员国,成为联合国人居署中心委员会成员。中国在联合国内外的作用和影响,与70年代相比已明显提高。
1985年是联合国成立40周年。中国政府总理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参加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他在演说中第一次明确地表达了中国对联合国的新认识,这就是“世界需要联合国,联合国也需要世界”。1986年春季召开的中国全国人大会议,首次在会议通过的文件中宣布,中国支持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精神进行的各项工作。1986年秋,中国外长在联大会议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政府对联合国事务,包括裁军问题的原则立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时,中国已全面参与到联合国事务中来,从和平利用外空到海底资源开发,从科技文化交流到儿童防疫和艾滋病防治,联合国各机构各部门都有了中国代表和中国声音。在经济和金融领域,联合国所属机构和相关组织,譬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受到了中国的高度重视。
对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中国彻底改变了一直将联合国维和视为干涉内政的旧思维,明确表示,凡是严格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开展的有利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有利于维护有关国家主权和独立的联合国和平行动,中国都将认真对待和研究。基于这一立场,1981年,中国投票支持延长联合国在塞浦路斯的维和行动期限,并从1982年起,接受联合国维和行动费用摊派。1986年中国确认,“维持和平行动已经成为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及争端的和平解决”。1988年,中国加入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从此积极参与全球维和行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走向多样化,但国际形势仍然复杂多变。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对外工作方针。实行这样的方针,要求中国必须坚持不当头、不扛旗、不结盟、不称霸、广交友、少树敌,尽最大可能去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1995年,中国国家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这表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将更加积极和主动,与联合国合作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