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经济的自调节能力

提升经济的自调节能力

自调节机制的基础是微观主体的灵敏度

经济的自调节能力,就是经济体系自我调节和自动平衡的能力。市场经济本身就具有这种自调节能力,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其他资源配置方式(或经济体制)的主要区别。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自调节能力的强弱是不同的,它内生于经济体的体质与素质,取决于市场机制功能的强弱。

米尔顿·弗里德曼曾把市场机制的功能概括为传递信息、提供激励和分配收入,这些功能使市场能够进行自动调节,有效率地配置资源。其实,在弗里德曼的概括之外,市场机制还有另一种很重要的功能,这就是“自动清除、自我修复”的功能。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通过优胜劣汰,市场机制可以自动清除过剩的、落后的产品、技术和企业,从而为新产品、新技术、新企业提供成长的空间,为经济孕育新的增长点,这是市场机制自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功能。当经济偏离其均衡路径(稳态)时,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整、自发纠偏。

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这种自调节能力相结合、相协同,才能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如果把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看作是经济患病的话,那么宏观调控就是给患病的经济吃药。经济能否康复和康复得快慢,不但取决于用药是否对症,还要取决于经济体自身的调节能力。药再好、再怎么对症,经济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如果太弱,药也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正在建设、处在发展中的年轻的市场经济,市场机制正处在发育和成长过程中,还不完善,因此,我国经济的自调节能力还有待提升,这也是导致我国有些宏观调控措施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之一。

根据IS-LM模型,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弹性;IS曲线的弹性大小取决于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乘数和边际消费倾向,LM曲线的弹性大小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货币(政策)乘数。这其中,投资需求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大小是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的大小是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决定的。这表明,宏观调控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微观经济主体对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宏观经济变量变化的敏感程度;没有微观主体的反应,宏观调控不可能起效;微观主体反应迟钝,宏观调控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微观主体的反应就是宏观调控的作用机制,也是经济的自调节机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