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小康”和“全面小康”还差在哪?

“数据小康”和“全面小康”还差在哪?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时至今日,“十三五”规划即将在十月份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进行审议,作为迈向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关键五年,这一规划方案备受海内外关注。

然而,当我们在翻阅有关全面小康社会的有关标准时却惊讶地发现:我们已经小康了?

 “数据小康”

我们将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大基本标准,与2014年和近期宏观经济数据进行比对,结果如下: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目前,这一数据已经远远超过,2014年已达到7485美元;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目前已达标并且超出1万元左右;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2014年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92元,因此也已达标;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年来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均有下降,目前两者都低于3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尽管在过去数年里,中国多个主要城市的房价节节攀升,但是这一指标仍在2012年时就已完成;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目前也已达标,当前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54.77%;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家庭计算机的普及率下跌其实体现出产业发展的变化;

八是大学入学率20%——如今远远超过,达74.3%;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部分东部发达地区已超过4人,但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仍待提高;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低保覆盖已基本完成。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教育部)

从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经济增长还是国民生活,中国在过去十年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成就,“全面小康”的十大基本标准中已有八项达标并且超额完成。可无论是百姓心里还是决策层的脑中,“数据小康”和“全面小康”似乎总是差了些什么,差在哪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