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要致力于提高群众获得感

改革要致力于提高群众获得感

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群众获得感,核心是群众,关键是获得,表现是感受

◎“最先一公里”跑出“含金量”,才可能在“最后一公里”跑出“获得感”

◎现实获得感不仅是改革的重要目的,而且是改革的重要支撑

◎保持改革定力,让预期获得感来得更早;增强改革合力,让预期获得感来得更多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这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湖南正以“决不输在新一轮改革起跑线上”的庄严承诺和豪迈誓言,奋力抒写湖南改革发展新篇章。然而,改革在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现,尤其在一些事关民生民利领域的改革,群众分到的改革“红利”有限,与心中的期待还有差距。那么,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该以怎样的标准来评判改革的成功与失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丰富群众的“获得感”?9月23日,湖南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湖南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秦国文。

1改革就是要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湖南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在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提出这个论断,有什么深意?能简单介绍一下我省的改革体现了哪些“含金量”和“获得感”吗?

秦国文:习总书记提出的“含金量”“获得感”,生动契合了人民期待,道出了百姓心声。我们常说:改革为了人民。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只有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把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改革才能得到人民更广泛的认同、拥护和支持。

今年来,我们创新“四用四抓”改革推进机制,坚持用制度机制抓全盘,用调研调度抓重点,用内评外评抓质量,用督察考核抓成效,全省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一批批改革项目落地见效,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年初省委深改组共确定9大类65项改革任务,193项具体改革事项,93%按既定要求和时间节点推进。财税体制、国企国资、行政审批制度、商事制度、混合所有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有林场、新型城镇化等20多项改革事项形成了“一批走在全国前列,一批形成湖南特色,一批取得创新突破”的成效、特色、亮点。这些改革突破有效地转化成了经济发展动力,提升了广大群众获得感。如创业创新改革推进后,平均每天新增创业主体860多个,带动1800多人就业;一系列民生改革事项推进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财政支出分别增长21.6%、23.4%和89.8%。

2群众获得感,要从理论、现实、预期三个维度来把握

湖南日报:“改革永远在路上”。不可否认,现实中,改革成效相对群众期盼仍有差距,群众获得感相对改革初衷仍不理想。所谓“愿景很丰满,结果很骨感。”这中间,不仅是一个客观成效问题,是不是也有个体主观感知差异的问题?

秦国文:的确,这两方面因素都客观存在。一方面,改革成效还不十分理想,还有个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更加精准地对接群众所盼的过程,提高群众获得感还有很大空间。如审批权下放的“真金白银”不够,一些与投资报建相关审批下放不同步,企业跑了市县还得跑省里。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改革的成效还不理想,还应当更加自觉主动地把增强群众获得感作为改革的根本要求,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加大力度推进相关工作。

另一方面,群众获得感确实也有一个如何理解、感知改革成果的问题,有一个如何准确把握、努力实现完整意义上的改革成果的问题。群众获得感,核心是群众,关键是获得,表现是感受。考量群众获得感,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维度:理论获得感、现实获得感、预期获得感。而这三个维度往往并没有在现实中完全体现。作为改革受益者,可能更多地只在这三个维度中的某一个或两个维度中理解和找到了获得的感觉,因此,获得感不完整、不充分;作为改革推进者,也可能更多地只注重在这三个维度中的某一个或两个维度中去谋划和推进改革工作,因此工作的统筹兼顾不够,改革的成效没有充分展现出来。改革要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就必须全维度地认识群众获得感,全方位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