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铭记“十二五”:人口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红利

历史铭记“十二五”:人口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红利

“十二五”,是具有特殊印记的五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在此期间经历了大调整、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波及各个层面;新一届中央领导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发展的制度环境发生了极大改变……所有这一切,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让“十二五”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大转型”。历史将证明,这一大转型,举足轻重,意义非凡;改变当今,开启未来。

行驶在京福高铁线上的“黄山号”列车

经济结构标志性变化

2009年底,钢铁行业沉浸于兴奋之中:国内主流大型钢厂上调了2010年1月份部分主导产品的出厂价格,进口铁矿石现货价上冲每吨120美元的高位。谁也没想到的是,仅仅一年之后,钢铁业就进入了3%左右的微利时代;再过一年,钢铁全行业又从微利状态进入了亏损状态。“十二五”期间,钢铁业持续低迷,曾有业内人士愤愤地说:“一斤钢铁不如一斤白菜。”

不仅钢铁产业,“十二五”期间,还有不少传统产业遭遇了“变天”。究其原因,固然有全球经济波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周期性影响,但也不排除在创新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主旋律的形势下,一些传统产业因固守粗放、初级、简陋的形态,正在渐渐失去市场。

同样是做帽子的,江苏南通富美服饰有限公司在帽子中加入文化元素、科技元素、时尚元素,开办帽子博物馆,帽子的价值就不一样了;以前单纯制造产品的沈阳机床集团,如今在全国开起了4S店,为客户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从卖产品走向卖服务;借助全新信息技术,青岛红领集团根据每个客户的不同需求分别加工衣服,实现了个性化定制……

这些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重塑着“十二五”的产业格局。

产业格局在变化,国家的经济结构也在发生历史性变迁。2014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1.2%,首次超过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工业比重从阶段性峰值逐步回落。

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是经济转型写下的重重一笔。当然,转型是方向之变、结构之变,不可能轻而易举,云淡风轻,必然会面临矛盾和挑战。目前,新兴产业固然成长迅猛,但毕竟体量不足,还不能支撑起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投资驱动固然非变不可,但如果投资减速过快,别的动力一时间还难以弥补;一些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污染严重,必须淘汰,但就业问题也必须一并考虑……

不过,这或许正是新常态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需要优化结构、需要创新驱动,但前路不会一片平坦,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