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本理论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针对性,2015年2月初,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上海社科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邀上海市部分学者召开了一次研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观内涵、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扎根的逻辑与特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立场与方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1.从经济学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程恩富指出,作为当代中国的价值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同于以往一切旧价值观的经济社会属性。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这种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价值观,从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实践来说,是对人类进步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性和当代人类进步经济思想的共性。其一,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根源于人民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一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不懈追求。中国道路是从独立解放到发展富强、从人民民主到文明和谐的道路,这条道路发轫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以人民整体利益为最终归宿。其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社会成员的经济关系及其协调准则。就经济意义而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观是重要的社会平衡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相互支撑,集中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协调这一关系的基本准则。其三,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界定社会成员进行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公民个人价值观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重要意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社会成员从事经济活动都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效有序运行的前提。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上海社科院曹泳鑫研究员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取得了伟大成就,但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一度放松了精神文明建设,一些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丧失,特别是在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冲击下,一些人受享乐主义的影响,物质欲十分强烈。究其原因,有在改革过程中缺少价值嵌入,在世界观、人生观培育方面社会动员和政策措施缺失等。我们的改革开放始终有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我们搞的市场经济,前面还有“社会主义”的定语,市场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必须贯穿政策制定及实施的全过程。必须在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中嵌入具有明显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等因素,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推进。
3.要在各领域真正落实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黄力之教授认为,从形式上看,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确定无疑的法律地位。但实际上在一些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又如何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在一些人那里,有的以批评和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尚’、为噱头。”在一些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教材进不了课堂。这种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