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发展逻辑与研究方法(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发展逻辑与研究方法(3)

三、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

1.研究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立场、方法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学明教授认为,观察我们周围的一些人,为什么社会主义事业明明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他们却偏偏不把“功劳”记在马克思主义的“账”上。实际上,道理十分简单,这是由于他们的立场、利益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冲突的。他们缺乏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从而也不愿意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不愿意正视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这样也就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曲解。其中最明显的有两条:一是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一种“启蒙主义”,似乎马克思只是与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没有区别地传递“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二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扯到一起,似乎马克思与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一样回避社会制度、回避资本逻辑,把人类的苦难只是归结为抽象的理性之类。要改变这种曲解,不是简单地改变其研究方法就能做到,关键还在于如何端正立场。

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杨卫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前提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再下工夫,积累经验,提高理论水平。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就没有正确方向,就不可能实事求是。

2.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保持文本和实践之间的平衡

黄力之认为,实践证明,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就不能离开马克思的文本来任意解释马克思主义。“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指任意解释马克思主义)也必然面临实践的检验,有些问题通过实践检验证明还是马克思说得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的《资本论》热就是例证。可见,讲马克思主义必须保持文本和实践之间的平衡。

丁耘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生根,能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为什么?因为它是真理,能有效解决问题,有吸引力,特别是对于现实有解释力。在立场、观点、方法中,方法是最重要的,立场蕴藏在方法中,观点是方法的结论。

3.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性

程恩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基石、观点是核心、方法是灵魂,三者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和一致性。越是具有科学性的观点和方法,就越能准确地体现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的正确立场,反之则相反;方法越正确,观点也就越正确和深刻,也就越能体现正确的立场;在阶级社会中,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科学性、阶级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上海财经大学的鲁品越,复旦大学的李冉、苏长河,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的孙力等都作了很好的发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