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历史增强自信彰显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2)

接续历史增强自信彰显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2)

——访“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组委会主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

记者:近些年来,中国学者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不断增强,也越来越多地开展国际交流。以北京大学为例,近年来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交流与互动情况如何?

朱善璐:作为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北京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交流和学术互动上始终不遗余力,致力于搭建马克思主义国际交流的学术平台。

首先,通过举办名家系列讲座,邀请国外知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来北大讲座,与国内学者和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如《马克思传》的作者麦克莱伦、《毛泽东传》的作者特利尔、《东风西渐》的作者理查德·沃林等。

其次,通过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促进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界的交流和互动。以“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为例,截至目前,已有来自五大洲20余国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确定参会。

此外,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将于2016年创办学术期刊《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紧密跟踪中国理论界和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及时反映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增强我国学者的理论自信和学术自信。

记者:在您看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需要作出哪些努力?

朱善璐:首先,要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新的时代、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只有始终面向21世纪、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思考解决现时代的问题,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访美期间再次向美国各界阐述“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包含了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国际社会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其次,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讲好自己的故事,传播好自己的声音。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和实践的重要代表,中国一方面应主动示范引领,积极为国际马克思主义学者创设交流研讨平台,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要积极关注并主动参与国际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工作,了解和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与动向,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