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问题与亚太和平(上)(4)

日本问题与亚太和平(上)(4)

——日本地缘政治战略:底线和极限

(四)明治目标:日本人承受不了的生命之重

日本败国的根本原因与德国一是样的。与其说在于二战时轴心国领导人的疯狂,不如说是由于在这之前日本的明治天皇和德国的威廉二世所提出的与本国国力不相匹配的过高的战略目标。这使得他们及其后来的继承者们总是以英国为扩张参照[26],而忽视其远不如英国的地缘政治条件,[27]其结果是德国在俄国、法国的东西牵制中,日本在中、俄、美三国合击下近乎毁灭[28]。换言之,只要有称霸世界目标,就必然与世界数个大国冲突,而这对位于世界级大国中的德国和日本这样的新崛起的后发国家,要在这场多对手冲突中取得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看到,二战中德、日扩张都是从周边破碎地带突破,而在坚硬的地带停滞,最后当这种扩张引起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大国家冲突,其结果就会本利全输。

对日本更具灾难性的,是与德国俾斯麦同期的日本从开国天皇明在治维新之初就制定的为俾斯麦坚定拒绝的威廉二世式的世界目标。如果说,德国威廉二世的外交政策是在背离俾斯麦地区守成外交原则后出现的,那么,日本的世界扩张意识则是从明治那一代人的基因中遗传下来且迄今未变的。[29]这就可以解释今天德国可以向世界人民认罪并在德国民族精神中坚决摒弃纳粹思想,而日本则死不放弃对“靖国神社”的参拜及与此连贯的始于明治时期的向世界扩张情结。[30]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扩张情结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因而是日本人精神中不可能打开的死结,同时这也铸定了日本那“西绪弗斯”[31]式的悲剧命运,不同的只是安排这种命运的已不是宙斯而是至今仍被日本人奉为神明的“明治大帝”及“明治大帝之遗策”。

[1] 中国外交部网站: 。

[2] 相对于拉美依附型国家而言。笔者将近代以来的经济分为自主型与依附型两类。资本主义国家中前者有英美式的自主发展,后者有拉美式的依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中前者有苏联、中国等自主型发展,后者有原东欧国家的以苏联为中心的依附型发展。

[3] “我日人为欲自保而保他人,必须以铁与血,方能拔除东亚之难局。”引自“田中奏折”(1927年7月25日),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648页。

[4] 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72页。

[5] 此系指台湾,下同。

[6] “麦克阿瑟备忘录(东京,1950年6月14日)”,见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2卷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1页。

[7] “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日本帝国之存立上必要之事也。”引自“田中奏折”(1927年7月25日),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648页。

[8] 转引自沈予著:《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9] 详见[美]保罗•肯尼迪著,王保存等译:《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251页。

[10] 转引自沈予著:《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7页。

[11] 转引自沈予著:《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8页。

[12] 详见[美]保罗·肯尼迪著,王保存等译:《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247页。

[13]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向日本使节大久保利通表示:“如果日本不把矛头指向台湾,而去侵略朝鲜,将得到英国的援助”。1894年5月初正值朝鲜局势告急的时候,日英双方进行了一次谈判。6月中旬英国正式承认了日本对朝鲜的武装侵略。7月23日英国政府对日本表示:若中日开战,不以上海为战场,英国将采取“中立”。1894年7月9日,俄国政府驻华公使喀西尼(A.P.Cassini)密告日本驻俄公使,对日本政府所谓在认为朝鲜国内形势完全恢复平静后,将来不再有任何危险时才撤回日军的答复表示“满意”。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前后,美国不仅拒绝干涉日本,还有意向日本派军事顾问。甚至利用驻华使馆的外交特权,窝藏和包庇日本间谍,提供军事情报等。(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76、477页。)1894年6月30日,美国国务卿格雷沙姆公开声明:“美国不对朝鲜行使任何保护。”“在任何情况下,本政府可做的至多是提供斡旋,以解决此困难。”7月7日,格雷沙姆问日本驻美公使建野“日本是否更希望与中国而非朝鲜作战?”建野回答:此言极是。日本国内形势危急,与中国交战……使此得到改善。(转引自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147页。)

[14] 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页。

[15] 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35页。

[16] 威廉二世,(WilhelmII,1850~1941)德意志帝国皇帝、普鲁士国王(1888~1918)。在位时,德国正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在位期间,他一反俾斯麦地区守成的外交路线,推行容克—资产阶级的侵略扩张政策。1897年强占中国的胶州湾。1900年出兵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参与瓜分中国的竞争。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革命暴发后,逃亡荷兰。

[17] 引自“田中奏折”(1927年7月25日),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648页。

[18] 引自“田中奏折”(1927年7月25日),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650页。

[19] 这份文件参见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652页。

[20] 王贵正等主编:《世界现代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1页。

[21] 转引自李凡著:《日苏关系史(1917~1991)》,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关于诺门坎战役的具体情况,可参阅[日]松本草平著,李兆晖译:《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一个原日本关东军军医的战争回忆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 李巨廉、王斯德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9、241页。

[23]如表所示:

 1937年主要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比例

 

国民收入(亿美元)

国防开支所占比例

美国

680

1.5

英帝国

220

5.7

法国

100

9.1

德国

170

23.5

意大利

60

14.5

苏联

190

26.4

日本

40

28.2

 

1937年主要大国的相对战争潜力(%)

美国

41.7

德国

14.4

苏联

14

英国

10.2

法国

4.2

日本

3.5

意大利

2.5

七大国共占

90.5

资料来源:[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408页。

[24] 1941年7月31日,日本军令部总长永野军司令总长将7月2日御前会议做出进攻越南南部,“不惜对英美一战”的决定面呈天皇,当被天皇问及日本对美作战能力时,永野回答:“对美战争不能维持一年半以上,胜利就无把握。”[日]重光葵著,齐福霖译:《日本侵华内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页。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