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周座谈会”到“双周协商座谈会”(3)

从“双周座谈会”到“双周协商座谈会”(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对话机制的历史考察

三、 中共十八大后“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创立及对“双谈”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2012 年 11月举行的中共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53]。 十八届三中全会 更是对协商民主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 [54]的新要求。 为此,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继续探索专题协商的实现形式,在充分征求各民主党派、各专门委员会意见建议、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建立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从 1966年停止到 2013年的重启 ,时隔 47年, “双周座谈会 ”这一在 “文革 ”开始后淡出政治舞台的 “参政议政 ”重要渠道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

在 2013年 9月 18日举行的全国政协第六次主席会议上,主席团审议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办法》 (试行 ) 。 “双周协商座谈会”主要采取专题协商座谈会的形式,座谈的内容主要是听取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报告、座谈时事政治、协商有关单位提出的问题和由政协全国委员会工作会议提出的问题等。通过“双周协商座谈会”,人民政协在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作用,紧紧围绕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和贯彻实施献计出力,发挥了其“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

“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对 1950年 4月至 1966年 7月举行的百余次“双周座谈会”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若干次政协重要会议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全国政协创造的各种协商形式的集成。

从继承的角度看,“双周协商座谈”继承了“双谈”神仙会的优良传统,与会人员围坐在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发言不分主次,允许现场插话,允许交锋,没有穿靴戴帽,没有空话套话,直奔主题,讲问题、谈看法、说建议。目的让大家畅所欲言,把问题谈深谈透,从而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讨 论,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建议。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双周协商座谈”与历史上的“双谈”相比又有所不同,并有所推进,主要表现为:

1. 规模更小、专业性更强。 建国初期的“双谈” 是 以参加政协全国委员会的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所推派的代表以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为主体,主要目的是沟通思想, 强调学习与沟通。从参会人数来看, 虽然规定参会人数“以住京者为限,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及人民团体出席双周座谈会代表之人数,经各参加单位协商决定,但每一单位至多不超过五人” [55] , 但 由 于未能有效控制参会人数, 曾经出现过一场座谈会有 200多人参加讨论的情况。 ,而“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每次座邀请 20人左右。从人员构成来看,参会人员主要是与座谈会主题相关的委员,其中大多数是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有时还邀请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场, 以打通政协与政府部委、党内与党外的沟通渠道,以推动建言献策成果转化。讨论后,经报请中共中央正式批准,由全国政协办公厅、各民主党派中央。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 这种小规模的座谈,每次都聚焦一个问题展开座谈交流,参与者也是有备而来,有的放矢,绝不空谈,座谈质量明显得到了提升。

2. 主题更加丰富。虽然两者都是围绕着 党和国家的重大关键性问题进行协商座谈,但随着国家建设发展阶段的变迁,以及政协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座谈的主题也由建国初期以“时事政治”为主,组织民主党派学习和思想改造,以及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过渡时期总路线等问题的探讨,演变为改革开放后对 国家经济发展、深化改革、环境保护、科教文卫、社会治理、司法公正等问题的探讨。这些反映国家和社会发展新元素内容的增加,体现了中共十八大以来新一代领导集体全面深化改革、切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建设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3. 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如前所述,“文化大革命”前的“双谈”曾经两度停止活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完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双谈”传统得以延续,但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会每年召开的次数也屈指可数。除去政协各个专门委员会内部的专题座谈外,以全国政协名义举办的“专题协商会”自 2005年第一次举办至 2012年 10月,也举办了 11次。而根据 2013年通过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办法(试行)》,“双周协商座谈会”则是一般每两个星期举行一次,安排在星期四下午,每年举行 20次左右。 [56] 2013年 10月重启的“双周协商座谈会”至 2014年 12月已经召开了 24次,基本做到了有序规划,按期举行。而且 “双谈 ”每年年度计划安排由全国政协主席办公会议讨论后,都需经报请中共中央正式批准,主题选择则都紧扣 “党和国家的重大关键性课题、研究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这一要求,每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结束后,政协会将各方意见会形成一个信息专报,递交相关决策部门。每一份信息专报都会很快得到反馈。 从会前主题的选择,到座谈会后的信息专报,再到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以及相关部委的及时反馈,“双周协商座谈会”显示出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发展趋势。“ 双周协商座谈会”已经成为一个沟通思想、增进共识、协调关系、凝心聚力的重要协商平台。

“双周座谈会”作为新中国政治协商的重要渠道,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几经沉浮,既 见证了人民政协制度从“代权力机构”到“统一战线组织”再到“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成长历程,也参与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文革”的十年浩劫,以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过程。在此过程中,“双周座谈会”及其与之相关的协商对话机制,成为展现新中国上层政治活动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与共产党凝聚共识、共商国是的重要载体和纽带,在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建设的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双周协商座谈会”在继承“双谈”传统基础上,着眼于新的时代、新的实践,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理论创新, 必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