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评滥奖奖不出真正文学的繁荣

滥评滥奖奖不出真正文学的繁荣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呼之欲出。而今年上半年中国文化部就宣布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取消、精简一批文艺评奖,总体减少60%以上。具体取消哪些文艺奖,还未正式公布,但是文艺评奖却越来越多,正在面临信任危机。尽管很多文学奖饱受质疑,甚至传出差点取消,依然评选不停。(10月7日《现代金报》)。

日前,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女士,获得了本年度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这个世界最据权威的奖项,第一次给了中国籍的科学家,在引发国内舆论轰动时,也让千年中华中医药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一个奖项何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关键就在于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和含金量已经获得世界公认。

人们对诺奖的近乎崇拜心理,完全得益于诺奖本身的公正与权威,公开资料显示,在诺奖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诺贝尔奖各颁奖机构都极为强调其严格的独立性。即便是瑞典和挪威政府,对评选结果也不能施加任何影响。正是以“成就大小”为唯一标准且有严格的独立性,更不含任何商业利益因素,才使得这一奖项随着岁月的洗礼,越发博得世界的尊重甚至敬仰。

事实上,我国的各类评奖,尤其是国家级的奖项,在起始阶段乃至当初数届评选过程中,也是非常严谨和客观的规定,认定获奖的标准也主要看“成就大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评奖的增多,评奖过程中却没有完全抵御住商业利益的渗入,特别是以著名作家冠名的各类文学作品的评选,不但获奖的作品很少有人问津和认同,评奖的过程也不断遭遇“公正性”的质疑,甚至还屡屡被揭“黑幕”,让文学殿堂演变成功利的角斗场。而对作品获奖背后商业价值的过分看重甚至依赖,也让作品本身在评选过程中的地位显得“微不足道”。出于商业利益对文学艺术的滥奖,或可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泡沫,但绝不会诞生出文学精品,更不会走向世界。

文学奖在国内的评选过多过滥,不但让广大读者对这类获奖作品和获奖作家产生不了任何吸引力,反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灰色谈资。相比起在国内频频获得各类文学奖的一些作家,莫言和其作品虽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却极少获得国内奖项,然一项诺贝尔文学奖,却让国内所有文学奖黯然失色。同样,斩获本年度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却因为长期致力于中西药结合的研究和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对世界的贡献,被只认“成就大小”的诺奖评审委员会授予桂冠,屠呦呦也一夜之间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家喻户晓的药物学家。

同样是奖项,贵在含金量。国内文学奖和其他各类评选的过多过滥,不但让奖项本身大幅“贬值”,也使得奖项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很大挑战。我们应当从诺奖只认“成就大小”的唯一标准中得到借鉴和启发,精简文艺评奖不是目的,文学艺术的繁荣也不在于奖项颁出去多少,摒弃急功近利的评奖思维,重在提升奖项本身的含金量,让中国各类文学奖同样也能经得起社会、市场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