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2)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2)

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早在73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需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需要文艺,文艺创作同样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弘扬中国精神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文艺决不能在市场大潮中迷失方向,也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能代替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力求做到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引领着文艺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团结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辜负党中央的厚望、不辜负时代的召唤、不辜负人民的期待,以勇攀高峰的精神,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