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措施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政策措施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要做到“两个统一”和“一个互动”,即“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同时,要“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政策措施作为上层建筑的内容,必须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这是没有疑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规定的政府八项职能,就包括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都是渗透和贯穿于其中的,是经济工作的导向、支柱和灵魂。反之,如果具体政策措施背离了核心价值观要求,就会迷失发展方向,甚至导致严重失误。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注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矫正经济工作的偏差。针对长期粗放式增长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还强调,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不能为了要农民的地,把他们赶上楼、赶进城,必须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要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物价涨老百姓的保障也要涨;还要鼓励人们以创新拉动创业、扩大就业,通过努力奋斗过上美好生活。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但也必须看到,政策措施与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在有些地方也时有发生。包括有的地方政府受传统的考核制度影响,靠卖地弥补财政缺口,靠举债上项目创造GDP,用低地价拿走农民的地,又用高房价掏空了一些居民的家底,而举债建设导致的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又使工薪阶层的收入和退休老人的积蓄缩水。有人说,搞市场经济要多讲价值规律、少讲价值导向。这是不对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更多体现于微观经济层面。每个市场主体都要参与市场竞争,要追求利润最大化,才能增强经济活力。但从社会层面看,发展生产或配置资源的目的,就不仅是资源配置合理化和利润最大化,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富裕。这就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调节,而要更加重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一些地方出现的耗资巨大的形象工程、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其实也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而是畸形的“官场经济”的产物。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呈现稳中趋好的态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务院陆续出台的降准降息、减税降费和稳定市场等一系列定向调控举措,效应不断显现。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包括国际经济长期不景气对外向型企业冲击很大,新兴产业增长还难以抵消传统产业下滑的影响,粗放的发展方式留下很多安全隐患,大宗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一些企业停产倒闭影响就业,一些地方财政收入明显下降,限制了政府的调节能力和手段。在这种形势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就尤为重要,当务之急就是要“查隐患,理旧账,有定力,养静气”。

一要查隐患。天津危险品仓库爆炸,使我们痛定思痛,举一反三。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去组织排查各种安全隐患,努力防患于未然。不能一方面捷报频传,一方面事故频发。除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外,还要高度重视各种公共安全隐患。过去高速发展时期一些不规范的建设项目和掺有腐败活动的工程,已经到了问题该集中爆发的时期。因此,既要加大有关的问责力度,也要未雨绸缪,下大力气抓好事先防范工作。对于交通、危化品生产运输、景区、防汛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一个隐患一个隐患地排查,一个个地盯死看牢。对于可能发生重大人身安全的部位,必要时应要求当年的建设和施工单位“回头看”,自查自检后再签“军令状”;有关部门还要另外组织力量全面排查,做到真检查、真落实、真整改。这些需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财力,且不会产生明显的经济回报。但在“人命关天”的事上,不出事就是最大的回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