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情怀究竟为谁而抒发

文学艺术情怀究竟为谁而抒发

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书法,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文学是语言艺术,广义的艺术概念包括文学在内。

文学艺术在本质上,都是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创作者心灵世界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滋养着文学艺术花朵的盛开。社会生活的沉淀和积累,为文学艺术审美提供了无限空间。同时,文学艺术也以特有的方式给社会生活以勇气、力量、温暖、想象和反思。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但从文学艺术理论以及文学艺术评论(包括文学艺术批评)的角度看,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艺术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艺术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智慧,是一种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因此它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文学艺术的形式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我国的文学艺术形式变化很快,电视、网络等文学艺术形式的出现,更拉近了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但不管形式如何变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学艺术都应该是有鲜明态度的,需要创作者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反映近距离的人生。文学艺术创作应该是关注社会现实和面向芸芸众生的,应当有情怀、有理性、有理想、有追求、有力量、有张力、有歌颂、有批判、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

当前,我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流是好的。广大文学艺术创作者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与独特性,力求在历史的纵深发展过程中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形成的根源及发展趋向,创造出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充分显示了文学艺术的生命活力。但是,也应当看到,有些创作者似乎忘了文学艺术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追逐所谓的文化市场价值,唯独缺少的就是灵魂。而文学艺术一旦没有了灵魂,即便是大投入、大制作、大景观,带来的也只会是短暂而浮华的炫目,仍是缺乏震撼而持久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文学艺术不应是市场的奴隶,而应是引领和提升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素养。在根本上,人是文学艺术表现的中心,人的灵魂是唯一有资格通过文学艺术实现完满的美学呈现,文学艺术创作不能缺失灵魂。文学艺术的灵魂鲜明地体现在创作的人民性上。文学艺术发展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学艺术就没有生命力。人民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学艺术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作品中能否流淌人民的情感,从中感受到人民的体温,能否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在根本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为人民的情怀而抒发。

文学艺术还必须有一种超越的力量,超越既存和已知的东西,把受众引向将来和未知的东西。超越正是人对自身现实的一种反思和突破,超越也是一种根本的属性,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文学艺术是人学,文学艺术通过超越,寻求日常生活之外的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并且把这些作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因此,文学艺术创作者不应甘于对生活浮光掠影地简单复制,而应努力在接近生活真实的同时,用富有洞察力的眼光超越对当下的实录,实现精神的提升,这样才能获得认识意义、价值意义和审美意义。

文学艺术的人民性和价值取向决定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我们相信,广大文学艺术创作者如果能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学艺术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经得起历史检验、时代检验和人民检验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就一定能够更多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激励中国人民走向世界,迈向未来。我们衷心祝愿,中国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开拓出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动局面。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