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当下,万里长征式的办证审批,“我妈是我妈”、“我还活着”之类的奇葩证明,还在某些地方接连上演。除了深化行政改革、加强监管监督外,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从信息技术层面进行突破也是非常必要的。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有效手段。
大数据,这个互联网和新经济领域最火的概念,再次走进了国务院常务会议。8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这意味着我国大数据发展迎来顶层设计。会议认为,开发应用好大数据这一基础性战略资源,有利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用现有的软件工具提取、存储、搜索、共享、分析和处理的海量的、复杂的数据集合。”业界通常用4个V(即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来概括大数据的基本特征。
一是数据体量巨大(Volume)。据国际知名数据公司IDC 提供的更为复杂的新数据已经出现,而且生成的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IBM预计,到2020年将增至40万亿GB的水平。
二是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大数据来源种类丰富,更为复杂的新数据已经出现,社交网络数据、网络日志、存档数据和传感器数据、地理位置信息都属于人们在分析中关注的新数据源。
三是价值密度低(Value)。虽然每天产生25亿GB数据,但其中只有接近0.5%的经检测数据才具有分析价值;四是处理速度快(Velocity)。面对如此海量的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也越来越多,如何快速地处理这些数据并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最显著特征。
总理对大数据寄予厚望
在李克强眼中,大数据在科学决策、优化服务、行政监管、投资审批、灾害预防、审计调查等领域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2015年6月17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运用大数据优化政府服务和监管,提高行政效能。会议确定,一是加快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开放共享。二是推进市场主体信息公示,依法及时上网公开行政许可、处罚等信息。三是在环保、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引入大数据监管,主动查究违法违规行为。用政务“云”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效率、造福广大群众。
2015年年初,李克强在考察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时就曾指出,“人在干,云在算”。他表示,大数据可以把执法权力关进“数据铁笼”,让失信市场行为无处遁形,权利运行处处留痕,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科学依据。
2015年2月,在谈到加快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时,李克强也表示,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横向联通发展改革、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纵向贯通各级政府,推进网上受理、办理、监管“一条龙”服务,做到全透明、可核查,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2014年底,在接见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时,李克强指出要创新审计方法,注重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审计效率。
除了提升各部门工作效率,大数据还有助于官方在“放”的同时做到“管”好。2014年中,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此举意味着官方将不再通过在准入问题上设置高门槛来筛选企业,而是通过让阳光照进市场的方式让失信者无处遁形。而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部门间互联共享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等手段提升监管水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