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非首都功能需处理好四大关系,才能扬长避短、有序推进,最大程度发挥疏解效应。
准确把握“疏解”与“稳增长”的关系。当前,北京面临新常态时期经济规律性放缓的压力,完成年度预期经济增长目标的任务艰巨,对经济增长降速的短期忧虑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非首都功能疏解长期任务的实施,“疏解”与“稳增长”的矛盾性大于统一性。要确保“稳增长”目标下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的实现,应以协调平衡两者关系为着力点。
要在保持经济“增速适度”的目标下谈“疏解”,既要坚持底线思维,尊重市场规律,不搞冒进运动,防止“换挡期”传统增长动力过快衰减给经济造成的冲击;又要把疏解任务规划好、落实好,在治理“城市病”上能够有重要突破,向体制改革要动力、要活力,以顺利完成各项疏解任务;还要审慎把握疏解的力度和速度,疏解滞后不行,“单兵突进”也走不通,要示范带动、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在弯道行车中控制好速度,做到不“过速”也不“失速”、变被动为主动,这是确保北京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
正确看待“得”与“失”的关系。加快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产业的调整退出,必然会减少产业存量、财政收入、就业岗位,企业搬迁、停产补贴等政府鼓励性政策的出台也会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负担,这些都是导致经济潜在增速下滑的不稳定因素。
疏解带来的“收入减少、支出增加”,是北京的“失”。但这种“失”换来的是体制活力和改革效益的释放,生态环境、民生和国际形象的改善,城市宜居品质的提高,长期看,既有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又有利于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首都“首善之区”地位特殊,非首都功能疏解示范性强,也对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意义重大,这些都是北京的“得”。
“一失一得”间如何权衡,关系到各层面疏解工作能否稳妥、有序、可持续推进,这取决于短期内执行层共识的达成、传统观念的革新、政绩考核方式的转变等一系列配套改革能否跟进,要求政府和企业之间、功能疏解地和承接地之间相互配合、加强对接、形成合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