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坐标·
“改革底色”更加温暖
本报记者 吴 姗
“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
“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2014年12月2日,在中央深改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归根结底,改革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四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突显“民生坐标”,推出了一批民生“含金量”高的重点改革,大大提高了公众的“改革获得感”。
医治民生痛点。330万乡村教师,为全国15万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4000多万农村学生带来了希望。但长久以来,乡村教师条件苦、工作重、待遇差、地位低、难招难留等问题,成为影响农村教育的现实之痛。今年4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审议通过,以编制、职称、待遇等八大措施“力挺”乡村教师,力促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新局面。最终受益的,是默默付出的乡村老师和边远地区的孩子们。
打通民生堵点。蓝天碧水,清新空气,绿色生态,这是最基本的民生需要,也是最迫切的民生期盼。如何让美丽中国离我们越来越近?4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发布;7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一口气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4项涉生态改革方案;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印发。这些改革方案的背后,是决策层推进环保、造福民众的坚定决心。今年第三季度,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同比明显增加,PM2.5、PM10、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明显下降。
破除民生盲点。群众异地办证难,是困扰很多公众的“囧事”;丢了身份证,挂失回原籍,小事大不便。这样的小事,也让中央深改组牵挂,审议通过《关于建立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制度的意见》。会议强调,要发挥公安机关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优势,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方便群众异地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和挂失申报、丢失招领。目前,已有天津、河南等多个省市区启动此项制度。
·动真碰硬·
“深水改革”破冰前行
本报记者 李 鹤
“把需要攻坚克难的硬骨头找出来,把需要闯的难关、需要蹚的险滩标出来,加强对跨区域跨部门重大改革事项协调,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地把改革难点攻克下来”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八次会议上的讲话
改革有多难?
价格体系改革走过的30多年历程,是最深刻的注脚。
早在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这一论断。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牵制,30多年后价格改革仍未完全实现。
其中,有多少固化的利益需要打破,有多少利益的藩篱需要逾越,有多少利益的孤岛需要消除。不拿出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绝不可能啃得下这块“硬骨头”。
今年9月,《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审议通过,为啃下“硬骨头”明确时间表:到2017年,竞争领域和环节的价格基本放开;到2020年,市场决定价格体制基本完善,价格监督制度和执法体系基本建立,价格调控机制基本建立。
年逾八旬、伴随共和国经济成长发展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撰文评价:“这意味着建立我国市场价格体系的关键性战役即将全面展开。”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伴随着这样一场又一场的“关键性战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
十八届四中全会一年以来,靠着攻坚克难的勇毅笃行,一些呼声很高、拖滞多年的“老大难”,纷纷“破冰”:
2月,《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建立防止司法干预的“防火墙”和“隔离带”;
7月,4部关乎生态环保的文件同时落地,从督察方案到监测网络建设,从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到责任追究,为生态文明建设竖起“防护栏”,给环境污染戴上“紧箍”;
9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画好“路线图”,安上“指南针”。
有专家分析,这场攻坚战,既敢于直面问题,又勇于自我革命,牢牢抓住了改革全局中居于基础性和制度性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事项,坚决消除“中梗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