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权力·
“重头改革”频出重招
本报记者 温素威
“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公开审批流程,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
2015年伊始,在中国政府网推出的“网友最关心的十大政策”票选活动中,“简政放权”高居榜首。
不该有的交出去,该有的晒出来。四中全会以来,约束权力的改革,一波接一波。
行政审批改革,不该有的权力被终结。
2015年5月6日,一度被指为“制度后门”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在本届政府7轮清理取消209项的基础上,彻底退出历史舞台。10月14日,国务院又作出决定,以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形式设定的行政审批,原则上2015年年底前全部取消。
“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为行政审批制度回归行政许可法的法治轨道扫清了障碍”,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教授王敬波说。
精简放权,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当头炮”。
立案难,曾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诉讼难题。回应群众呼声,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
截至9月30日,全国法院今年新收案件1200余万件,同比上升18.42%。案件数量上升有多重因素,而立案登记制度改革是一个主要原因。
四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剑指权力规范和约束,推出一系列改革:《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方案》《上海市开展进一步规范领导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等等,抓重点事项、关键环节、重要群体,把制约权力的“重头戏”唱得风生水起。
·督察加码·
“改革验收”正在提速
本报记者 李 鹤
“提高改革方案质量,加大改革落实力度,深入开展改革督察,努力使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确保各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真正解决问题”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九次会议上的讲话
过去一年,中央改革办督察局很忙。从报纸、电视、网络上,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足迹:
到最高人民法院、山西,督察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到云南,督察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到中央政法委机关,督察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落实……
成立不足一年,中央改革办督察局已针对出台半年以上的重点改革项目,开展十余次专项督察,专司改革方案督检之责,强力推动重点项目落实。
不止如此。一起联动的,还有省级市级地方改革办的督察组。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第一责任人,各级党委(党组)书记亲自抓改革方案督办督察,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责任。
四中全会以来,在中央深改组召开的12次会议上,6次会议对改革督察工作提出了要求,多达一半。“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方案要排队督察,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重在发现问题。”“要集中力量做好督察工作,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要严肃问责”……
一年来,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什么方式管用,督察就创新形式、深入推进。
第三方评估,就是督察方式创新的一大亮点。
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重点政策措施落实第三方评估汇报。4家机构、5份报告、一个多小时的汇报,专门“挑刺”,绝不“手软”,毫不客气地“点名”相关部门。
督部门、查地方、促落实,改革督察不断提速,推动改革一点一点、一项一项、一公里一公里向纵深挺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