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贫困帽子是对“十三五”的最好献礼

摘掉贫困帽子是对“十三五”的最好献礼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期四天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同时也预示着“十三五”规划将进入谋篇开局的阶段。在被公布的全会公报上,我们看到“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期目标。纲举目张,集结号响,都在提醒着国人此刻已是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进入加速度的冲刺阶段,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改革成果最终要和人民分享,而改革的进程,更是用民众感知度来作为参考物。从这两个维度来看,改革的目标是让人民既要有获得感,更要有幸福感。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改革者的奋斗目标。当然,这种愿景落地之前,就必须扫除一个现实障碍,那就是贫困。

在五中全会的公报中,“贫困”二字出现频率有七次。次数不算太高,但每次都嵌在极其关键的位置。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中,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等具体要求目标之后,接着就衔接上“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从布局层次来看来看,后者更有底线的意思。

消除贫困,这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历史任务,也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继而达到共同富裕。而从现阶段来看,贫富差距还有增大的可能性,地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财富分配亟需更公平的模式。同时,资源、气候等天然原因,也造成了贫困的地域性固守。而在人的思维上,还存在着对贫困麻木不仁,甚至是把“贫困县”当成金饭碗的异化思维。而要完成“第一个百年计划”,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用消除贫困、补齐短板,继而达到整体的发展。因此,这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

消除贫困,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全会公报中,提到“实施税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仔细阅读这几段文字,会发现这其中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并不陌生。这项国家政策,已经在很多贫困地区产生了“滴水漫灌”的效应。譬如在地处西北的甘肃,就已经有“1+17”式的专项精准扶贫工作方案,还产生了县委书记通过电商叫卖当地特产的“互联网+”案例。一些地方、基层反馈回来扶贫脱贫的成果、事例,也都印证了之前努力对贫困是有“药到病除”之效,更预示着“十三五”规划对扶贫攻坚的大有可为。

摘除贫苦的帽子,是啃硬骨头、亮真功夫,也是对“十三五”规划最好的献礼。按照全会公报中所说的“我国现行标准”,全国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尚待脱贫。“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这是对扶贫攻坚的铿锵之声。从“十二五”以及之前扶贫开发的经验中看到,中国一直在走特色减贫道路。这也为“十三五”科学谋划扶贫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

对于摘除贫苦帽子,“十三五”必然可期。从大框架来看,中国已经在发挥制度优势,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扶贫矩阵,并打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等多效组合拳。而从小处来看,编织密集民生网,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出现;打造多渠道就业途径,为扶贫提供造血功能;加强教育扶持,打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这些,都把贫困置于火力之下,并通过分割包围的战术方法,进行围歼。当然,摘除贫困帽子,感知幸福生活,唯一标准依然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其中的深刻内涵,必然需要改革者的百般咀嚼和体会。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