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可以说,“一个都不能少”,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追求。如何科学地理解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很有讲究。
●“一个都不能少”是指群体而非个体
“一个都不能少”是指“群体”,而不是“个体”。所谓群体,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的路上,一个“民族”不能少,一个“地区”不能少,一个“阶层”不能少。之所以是指群体而非个体,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群体人数多,动辄成千上万,乃至几百万、几千万。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不足10%;中国的农村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6亿多人;中国的贫困人口现今仍有7000多万人;此外,中国还有残疾人群体,有8500多万人。以上几个群体,都是数千万乃至数亿人的规模,如果达不到既定的水平,当然不能说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第二,群体之间涉及民族平等、地区平衡、阶层和谐等重大政治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国家战略和政策加以调节,政府有义务解决这些问题。即使有的少数民族人口不多,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所以,决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相比较而言,“一个都不能少”不太适用于个体。这是因为:一是很难达到。不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即使是当今最发达的国家,仍然有人处于贫困和掉队的状况。二是不可控制因素。造成个体掉队的,有时往往不是政策性因素,而是其他自然的或个人的因素。天灾人祸等在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难以避免。国家政策不可能具体针对某个人,而只能针对人数相对多的群体。当然,对于个体贫困,也要努力做到精准扶贫,不能撒手不管。
“全面小康”不能理解为百分之百的人都达到小康。否则,在逻辑上是机械的,在概率上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足够高的比例的人达到了全面小康要求,比如99%的人达到了小康,就应该算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当然,没有达到水平的个体人数,在绝对数量上要少,在相对比例上要低。在中国这么大而复杂的国家,一百个人中有一个掉队,就是一千多万人;一千个人中有一个掉队,也是一百多万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