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是指底线而非中线
“一个都不能少”,在水平上应是指“底线”,而不是“中线”。所谓底线,就是最低要求、及格要求,而不是社会平均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与补缺是同时进行的。发达地区要继续加快提高水平,落后地区亟须加快弥补短板。不是要发达地区停步等落后地区,也不是生硬地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拉平,而是致力于落后地区的加速发展、避免掉队。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地区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差别都比较突出。比如城乡差别,人均收入差近3倍,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差别甚至更大。现在距离2020年仅有5年时间,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种发展差距的基本格局难以有根本上的改变。从绝对意义上说,即使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以很快的速度发展,5年也达不到现在有些发达城市的水平,更何况这些发达城市也在发展。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有些差距,西部地区即使加快发展,也难以在短期内从根本上缩小。因此,全面小康社会要努力缩小差距,但近期内不可能达到地区、民族、阶层的绝对均衡发展。
对于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和阶层来说,需要努力的是达到既定的底线,即绝对水平达到多少,相对增长率达到多少。从绝对水平来看,“一个都不能少”只能定在贫困线。中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在5年之内能够基本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就很不容易了。这还是在贫困线不变的情况下,而中国的贫困线在国际上是比较低的。贫困地区有的吃水难、行路难,有的用电难、上学难,有的就医难、贷款难。要突出解决这些影响基本生活的问题,而不能简单地向发达地区和城市看齐。又如,相对增长率要达到什么样,就是与自己比要提高到一定程度。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落后群体如果实现了翻番,就是达到既定的目标。
●“一个都不能少”靠发展更靠保障
“一个都不能少”从根本上、长远上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难以保障就业和居民增收,难以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更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全国的总体发展,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对于落后地区,仅靠全国发展的带动不行,还必须重点解决落后地区的内部发展。只有通过加快发展,才有可能迎头赶上,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外在的拉力,还要加上内在的动力。短期内全国一盘棋的支持见效快,而从长期看,提升内在的动力最关键。
“一个都不能少”就短期而言,需要强化社会保障。贫困地区都有深刻的历史和环境原因,绝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更不是短短5年时间可以改变的。要在预定的期限内全部达到底线标准,需要社会保障的安全网来“托底”。社会保障的范围、社会保障的水平,决定我们的底线在哪里。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