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科学普及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社会脱胎于现实,它既是真实生活的映射,又发生着重构。这提示我们要把握其特殊规律,做到明确创新原则、丰富创新形式、充实创新内容、满足创新要求、完善创新体系,在探索中开创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把握创新的原则
遵循唯真唯实原则。不因网络社会的虚拟性,而冀图脱离实体社会,通过凭空想象、无中生有来推进新媒体时代的社科普及工作,而是看清网络社会的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本质,本着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此为基础进行大胆探索、开拓创新。
注重体验原则。始终追求网络社会服务的人性化和高似真性。不仅提供通俗性、大众化、同质性社科资讯,还要以网络主体的使用舒适感、真实感和体验度为主攻方向,实现社科普及工作的精准化、分众化、乃至定制化。从而满足网络用户对虚拟服务的更高要求。
体现实时互动原则。移动互联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科学信息传播与普及,应由传统的从上至下、一对一、一对多的间断性、单向度的信息传播模式,转化为移动化即时互联、复合交叉式、多向度、社会化的信息传播模式,在长期浸润和潜移默化中,增加民众的用户信赖感、认同度和忠诚度。
倡导联众聚合原则。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应通过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满足民众的参与愿望,利用大众的资源、信息、经验、智慧和奇思妙想,扩大社科信息的传播普及范围,发挥网络自净功能,有效抵御网络谣言,实现科学普及效果最大化。
第二,丰富创新的形式
应探索社科普及的多媒体融合模式。当前,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科学普及作为一项实践应用活动,受到了技术发展、结构变革的深刻影响。因此,在科普知识播散普及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技术支持,可以实现传播载体的多媒体化。例如,实现社科普及内容在网络上的字、音、画、像、链接的和谐统一;实现相关信息在报刊、广播、电视与网络版、移动网络版的同步呈现;同时,也可通过组织再造,逐步实现包含了报刊、电视、电台、网络新闻媒体乃至自媒体的多层次、综合性的全媒体社科普及传播组织的跨界融合。
也可探索社科普及的OTO模式。强调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处于新媒体时代,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的重点仅局限于网络。实际上,商业企业从线上到线下的OTO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举例来说,可以尝试社科普及知识讲座的线上预约和线下完成;也可进行社科普及专家与网民的在线交流和线下深度咨询;还可探索社科普及理论研究选题的线上征集和离线讨论等。
第三,充实创新的内容
社会科学普及创新离不开内容的创新。社科普及的管理组织部门、主流传播媒介凭借其公信力、专业素质和传统影响力,依然是内容创新的主导力量。新媒体则是创新的生力军。它们的创新实践,包括了内容生产、内容呈现和内容延展这三个有机部分。在内容生产上,创新主体要重视科学理论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在传播中,既要强调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合规律性,也要着重倡导哲学、伦理、文学、历史、艺术等的价值性,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融入并体现在社会科学传播过程中。在内容呈现上,应充分依托新媒体技术平台,借助其社会化媒体功能,以泛载和超时空技术,以简明扼要、实时互动的传播特质,以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表达手段,实现对社科信息的多媒体、全方位散播;在内容延展上,要改变以往以授者为核心的说教式、灌输式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转而注重传播内容的延展效果,挖掘普通人对社科普及内容制作的认同度和参与度,通过培养和引导,将其中的优秀者纳入网络意见领袖的队伍中。
第四,满足创新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创新和落实、落小、落细,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众、传播知识、提升文明,针对网络社会变化规律和传播特质,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既要通过网络创新,充分凸显网络载体在传承文明、传播社会科学中的优势与功能;也要通过网络创新,达成文化惠民的目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还要通过网络创新,努力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为宣传普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天津“五大”战略机遇叠加、建设美丽天津等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营造良好的互联网舆论氛围。
第五,完善创新的体系
完善创新体系,就要适应当前发展需要,切实形成社科普及工作的强大合力。具体来看,应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建构新媒体介入社会科学普及的理论体系,探索客观可行的实践应用模式;也应加强机制建设,制定出一整套契合网络化时代要求的,有利于社会科学普及事业推进的制度法律与工作流程;还要针对网络的变动规律,通过统筹协调,整合资源,进行跨行业、部门、群体的合作。即建立一支由相关社科普及管理部门、各类新闻媒体、网络运营商、专家学者等体制内网络意见领袖、网络志愿者组成的,或固定或富有弹性的工作者队伍,通过促进队伍完善,做到优势互补,协同整合,创造性地开展新媒体时代特色化社会科学普及活动。
(该文为天津市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天津市社科联课题组“新媒体时代社会科学普及实践创新与理论提升”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