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同时也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是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史研究创新体系的根本保证,是思想史研究出好成果、出好人才、出好影响的关键一着。
第一,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唯物史观是当代中国史学的旗帜和灵魂,也是思想史研究的本旨和指南。要学会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来认识思想史,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掌握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生产的、阶级的、群众的观点,运用经济的、阶级的、利益的唯物史观分析方法观察、研究、分析、梳理、集成、提炼思想史,全面占有纷繁复杂的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梳理出一条明晰的中华思想文化发展脉络和主线,找到中华思想文化最精华的核心内核和基因密码。
第二,坚持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人类思想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反映、体现和缩影,社会的逻辑和思想的逻辑大体上是统一的,社会史发展到哪一步,思想史就发展到哪一步。人类思想既具有超前性,又具有滞后性,既要通过社会史看到中华思想是从哪里产生的,是为谁说话的,是反映什么、说明什么的,又要看到思想对社会的反作用,提炼出哪些思想是先进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哪些是落后的、阻碍社会进步的。将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相结合,就是要通过社会史来看思想史,坚持社会形态史的马克思主义分期。坚持用社会形态的视域考察人类历史、观察人类思想史,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其他史学流派的本质区别。我们要从社会形态的深层次出发,揭示出时代思潮的本质和特点,深刻展现思想变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侯外庐等人的《中国思想通史》,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坚持社会形态的正确分期,开创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境界,影响很大,推崇者众,至今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学术高峰。我们要以侯外庐为典范,坚持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写出一部融通多样、包罗广泛但又深刻揭示中华思想主流的大思想史。
第三,坚持人民思想史的写作思路。思想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从事者,也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是产生伟大思想家、理论家、学问家的摇篮,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是一切伟大思想、伟大文化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人民群众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基础创造者。汉代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讲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思想史研究一旦离开了对人民群众实践的考察,不关注人民的愿望与诉求,不关注人民的思想泉源,必将脱离现实的土壤而陷入空虚,无法深入到人类思想的深处。写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的思想史都要建立在人民实践史的基础上,要建立在人民创造的丰富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上。要把人民思想史与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的个人思想史结合起来,既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高度重视杰出思想家们的精神成果,也重视普通人民群众的社会思潮、文化倾向、情感诉求和价值取向,“把思想的历史还给人民”,要写出一部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思想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