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精神”如何落地?(2)

“五中全会精神”如何落地?(2)

这些年,各地在扶贫开发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很多贫困人群实现了脱贫致富。但仍有少数低质低效的扶贫工作着实令人咋舌:扶贫人口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干部“毛估估”,扶贫资金轻洒“杨柳水”,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舍不得脱“贫困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金;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不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上反映出来的还是干部群众观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实事办得“实不实”,关键看精准扶贫“准不准”。“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实现全面脱贫和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脱贫需扶贫,扶贫要精准,精准扶贫工作是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基层干部能够切实深入困难群众,结合群众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脱贫方案,并且跟踪服务,确保脱贫方案的切实实施,保证精准贫困户能按预期顺利脱贫。精准扶贫工作是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只有做到真抓实干,以此产生“扶一户富一户、扶一庄富一村、扶一乡富一县”的“蝴蝶效应”,才能让困难群众“真满足”。

“安全感”来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基本需要,也应是一种基本权利。党的十八大后修改的《党章》总纲中,首次写入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党在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方面多些关注。比如,坚守底线、注重公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其中包括保险的全民统筹、健康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食品安全战略、全面二胎应对老龄化等具体政策措施,都应该成为我们党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必将成为我们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国经济发展已经驶入新常态,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让改革红利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才能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最广泛的认同、拥护和支持,获得最持久、最深厚的动力,交出一份为发展助力、让人民受益的改革答卷。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