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李红兵:完善居家养老服务 让老年人安享晚年(2)

影响老人死亡率的最大因素不是疾病,是失能。什么意思?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公民叫做老年人。当然在西方,比较常用的是65周岁以上。那么“老老人”指的就是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导致这一年龄段老人死亡的最大因素是什么?不是疾病。虽然他们身上可能有多种疾病共存,但是主要的因素是失能。就是一旦他因为各种原因卧床不起以后,身体状况就会急速下滑,这时候的死亡概率就会骤然提高。所以我们老说,“孝”不光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孝”还是一种能力。所以有时候,过度的呵护也是一种歧视。

所以对于居家养老,很多老百姓出于自身角度考虑会说,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居家养老。当然,这样说是对的,因为在中国,居家养老或家庭养老本来就是我们的传统。但是这样说也不对,因为居家养老不是一种被动无奈的选择。因为养老真正还是在哪最滋润?还是家里最滋润。家里不光有较好的硬件环境和心理舒适度,周边还有熟悉的人。人总归是一种社会动物,人需要一个很好的周边环境。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老年人要入住养老机构,在选择入住时,老人的内心要经历非常艰难的纠结和挣扎。一般来讲,老年人最后即使下定决心要入住养老机构,他也要打10个以上的电话,问这问那、犹犹豫豫。这样反复纠结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就是他熟悉了几十年的环境要面临一次重大的调整和转变。对于人来讲,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讲,是不愿意做这样的转变的。所以居家养老不仅是经济上的选择,是国策上的选择,实际上也是每个人自然的选择。

居家养老涉及绝大部分人。首先,每个人都要经历居家养老,而且绝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居家养老,所以居家养老这个话题确确实实值得我们做很深入的探讨和实践,以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

北京市通州区的医养结合是做得最好的。通过各个部门的努力,通过卫计委,让医院直接找养老机构进行相关服务的对接,但是医养结合不仅仅停留在让医疗机构的相关服务进到养老机构,更不是好像拿到了医保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医养结合有更深入的话题。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手术以后的老年人、骨折以后的老年人,或者偏瘫、脑卒中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实际上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医养结合的问题,叫什么呢?叫做连续医疗。医院是干什么的?是负责疾病的急性期治疗的。但是并不是说从医院出来,一到家里头,马上就是家里的状态,中间一定要有一个过渡,这个过渡有时候处理不好就很难。我也是在接触了养老工作以后才知道,咱们所知道的偏瘫,也就是手部痉挛的状态,实际上本来是可以不发生的。换句话说,如果咱们身边有朋友或者家里有老年人脑溢血、偏瘫了,刚从医院完成了急性期治疗,把栓塞通了,在接下来这一两周里,应该马上辅以非常具有针对性、康复性的治疗。但是这个阶段的治疗,现在并没有做到很好的衔接,也没有人帮你做指导,结果就导致老年人落下了残疾,以至于后面要用更长的时间,通过更艰苦的努力去纠正。所以说,关于医养结合,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思考。

我们对于养老的恐惧,或者说是对于居家养老的恐惧,其实是源于我们对它不知底数。我前面给大家描述的这些误区,就是因为我们以前不太了解这块内容。因为有时候因为我们本身还不是老年人,说实在话,我们真不知道老年人怕什么。很多老年人怕,是怕在了细节,很多的怕是不太容易说出来的。今天,有很多街乡镇的同志在做老龄工作时比以前讲究了,讲究啥?就是干老龄工作要先做调研。以前不是没做过调研,但是我们发现我们对老年人的问题、困难、困惑,确实不太清楚,因为我们并没有面临这样的困难,所以我们没有切身感受。

那么他们难在哪儿?老年人有“三怕”。一是生存。咱们现在实现了养老金的对接,疾病问题用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咱们有一个兜底了。二是失能。就是当老人失去了自理能力时,不得不借助身边的人和社会的支持,而我们对这些情况有时候往往是不太清楚的。所以我们跟街乡镇的同志也说,老年人的难处在哪儿?在他的门后面。凡是在街上、社区、小区、村里面能见到的老年人,他的难处往往是可以看到、可以了解到的,但是在他们家门后面的难处,往往我们是很难了解到的。三是心门。老人心里藏着事、说不出来是最难的。如果能知道这些事,就能为老人解决根本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但是老人往往是不太容易说出口的。因此如果能进入这两个“门”,我们基本上就能了解老年人的难处到底是什么,他在困惑什么、烦恼什么。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以前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定位的,那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后,明确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定义。那么咱们现在叫做依法有据了。《条例》中首先强调的是“家庭是基础”。也就是说居家养老,家庭成员承担着首要责任,同时由政府主导,城乡社区作为依托,社会保障制度给以支撑。

那么《条例》中的另外一个难点在哪儿?是后面的三个部分,即三大服务。这三大服务实际讲了提供三个不同服务的不同主体,一是以政府为代表的主体,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那么这也就意味着,街乡镇同志们要明白,谁是我们基本公共服务的对象?我们为他提供什么服务?要服务到什么水平?

责任编辑:刘玉婧校对:余永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