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关键期,如何迈过这道“坎”

中国现代化关键期,如何迈过这道“坎”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面建成小康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需要着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升级,实现“中高速、中高端”的新目标,为最终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而我国在今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特别是“十一五”末期以来,我们承受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风险挑战呈现明显累积态势,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水平发展构成巨大挑战。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实施新的战略举措,化解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剌阶段的挑战和风险

习总书记讲的“新常态”正是我国“十三五”期间发展所追求的新目标,它不是“现在时”或“完成时”,而是“将来时”。即经济增长率按规律下降到中高速水平并稳定下来,同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最终实现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目前经济发展出现的积极变化都是初步的,并没有到位,也远没有出现最终的结构优化“拐点”。我们预计这一“拐点”可能在2023年前后形成。结构优化到位(转型升级成功)的标志是:中高端制造业、第三产业、消费、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具体指标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最主要的是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且拉动力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处在60%以上。制造业完成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一批与我国GDP全球占比相适应的跨国企业出现,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并形成极强的全球影响力。

这样的“新常态”,可不是容易实现的。“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我们处于新旧交替的重要转换期,经济减速压力和结构转换压力并存,导致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同时,各种风险显现,这些风险如果不断累积,可能形成系统性和区域性的巨大风险,从而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最终实现现代化目标。这些风险包括:房地产市场可能陷入周期性衰退(硬着陆),金融流动性危机(货币流动性不足,并伴随着利率上升),地方政府出现收支不平衡等。不过,最大的风险是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即与一些先行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一样,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陷入长期停滞状态,经济增长低迷,经济结构恶化,社会矛盾爆发。

导致经济出现重大风险的原因,根据国际经验,不外乎三大问题,即需求严重不足、产业升级失败、收入差距过大。这是导致拉美国家、东南亚国家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这里的需求不足讲的是最终需求不足。最终需求严重不足必然导致经济增长失速,经济发展陷入长期低迷状态,失业率大幅上升,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问题,也可能是高通货膨胀与低增长并存。产业升级失败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上处于严重的“前堵后追”危机而难以自拔,企业投资严重不足,技术进步缓慢或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而收入差距过大,不仅意味着收入分配不均,而且意味着社会不公平的持续化,这一方面会抑制中产阶层壮大,影响最终需求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发生各种形式的社会危机。

不仅如此,阻碍我国经济向期望的“新常态”转变还有两大难题:一是生态环境危机,二是城市病不断蔓延。生态环境危机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也就意味着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失败,同时意味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恶化。生态环境恶化态势的扭转依靠结构升级到位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很高的成本,“十三五”应该就是这个关键时间窗口。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则意味着城市化质量低下,城市现代化过程受阻,这会严重影响“三个1亿人”目标的实现,使城市化长期处于低水平、低质量状态,从而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因此,这与最终需求不足是紧密关联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