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第三方评估应注重体系和方法创新
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一轮改革与政策创新中,第三方评估体系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公共政策评估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政策评估不仅有助于决策者反思并修正相关领域政策,而且还有利于完善国家重大决策机制,使之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例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放开二孩”计划生育政策,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单独二孩”生育政策评估的理性的动态政策调整。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现行第三方评估体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界已经就第三方评估体系中存在的政府绩效信息公开不足、制度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开展了不少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第三方评估体系中的政府责任,却忽视了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自身能力建设。第三方评估机构应注重政策评估理念和方法创新,提升政策评估能力,保证第三方政策评估的专业性。
注重不同阶段评估的差异性
政策评估机构(主要由各类智库组成)参与政策评估,因其介入政策过程的节点不同表现出显著的阶段差异性。除了目前广为采用的智库介入到政策执行后的事后绩效评估外,智库既可以介入到政策制定时政策方案择优的事前评估,也可以介入到政策执行环节以监控、指导、反馈、修正为主导的事中评估。每个阶段的差异性对智库的政策评估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
事前政策评估侧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择优分析。比如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准的经济可行性,以社会风险分析和利益权衡为基准的政治可行性,以组织资源—动员能力、项目管理为基准的管理可行性等。事前政策可行性评估的关键是预测。以云计算、物联网、海量数据挖掘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为政策模拟仿真试验提供数据支撑,可以有效提升评估预测的准确度。
事中政策评估侧重对政策执行状况的监督、检查,对执行现状与阶段性目标的“预期—差距”评估,并据此提出指导意见或者下一步执行方案修正的建议。事中政策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政策执行可能出现的“负效应”或非预期结果的“苗头”。结合公共政策评估信息数据库建设,政策执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和预警监控将成为事中政策执行评估的关键。
事后政策评估侧重于政策执行后的绩效目标实现情况、政策执行对象的满意程度测量和政策执行绩效差距的原因分析。事后政策评估,应突出政策绩效差距形成的因果机制,而不仅仅是对绩效差距进行评价排名。理解智库参与第三方评估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差异,有助于智库在政策评估能力建设方面做好规划,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政策评估“工具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