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因果机制的识别方法
现阶段我国政策评估的方法和工具以层次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为基础,建立“指标—权重”型综合绩效评价模型。然而,政策评估的重要功能在于识别政策效果的因果机制,为下一步的政策过程优化指明方向。而识别政策评估因果机制的核心逻辑是反事实推断。
反事实推断是指在假设与事实相反的情况下判断预期的结果是否仍会发生的一种逻辑思维过程,以确定关键政策干预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因果关系。反事实推断是社会科学中因果机制识别的基本方法论哲学和研究设计逻辑之一。以反事实推断为方法论基础,计量经济学最近几十年已经发展出倍差分析法(DID)、 倾 向 值 匹 配(PSM)、准自然试验、合成控制法等方法和模型,近年来被引入到公共政策分析中,用于识别政策影响及因果机制。西方学术界和智库较早将此作为主流的政策影响评价方法,应用于学术研究和智库政策评估报告中。如西方学者曾对欧盟财政政策、美国环境政策、美储政策展开的因果机制识别层面的政策评估研究。
但是,当前我国第三方政策评估机构在实践中还较少使用上述方法。可能的原因既与智库自身的研究方法更新缓慢有关,也与这些研究方法对数据的较高要求导致的可操作化难度有关。因此,在第三方评估工作中,一方面,我国应致力于提升第三方政策评估机构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第三方评估制度体系建设,规范第三方评估流程,建立政策过程的全流程信息数据库,为第三方政策评估机构的政策评估理念和方法创新创造条件。
(执笔人:朱旭峰 韩万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