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文化要素(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文化要素(5)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结构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偏重于个人的操守和修养,而这八个字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传统、深厚的渊源和最充分的实践与体验。

“爱国”一词在汉语中源出很早,流传也广。在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中就有“周君岂能无爱国哉”一语。东汉荀悦就曾建议统治者应该“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汉纪·惠帝纪》)。应当说,爱国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价值和情怀,爱国主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张岱年曾说过,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强调法兰西精神,英国讲盎格鲁·萨克森精神,美国讲美利坚精神,德国大讲日耳曼精神,日本也讲大和精神。那么中华民族也应有一个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要发现这种精神、认识这种精神、理解这种精神,然后发扬提高这种精神。张岱年先生又把这种精神称为“爱国爱族的牺牲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热爱祖国和保家卫国的志士仁人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如屈原、岳飞、史可法等人被作为民族英雄受到世代歌颂,而卖国的汉奸如秦桧、汪精卫却遗臭万年,受到万世唾骂。

有必要指出的是,有人动辄用“民族主义”来攻击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或者,故意把这两个概念相混淆。应该说,这两个概念有重合又有区别。当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主权独立的政治实体时,无论它是由一个单一民族构成的政体,还是由数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即“国族”,对民族的热爱就是对国家的热爱,捍卫民族的主权就是捍卫国家的主权,那么,民族主义就是爱国主义。但是,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和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之内,当民族个体出于信仰、语言、习俗、生活习惯或私利而对其他民族盲目排斥或造成恐怖威胁时,那么,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就有了性质上的区别,这种民族主义即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坚持和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但是却反对民族沙文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这将是我们对内对外长期坚持的方略。

在中国文化中,“敬业”的思想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如《尚书·周官》就已经提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这里就含有“敬业”的思想。“敬业”一词则出于《礼记·学记》,其上有“敬业乐群”一语,朱熹解释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⑩朱熹的解释可谓经典,“敬业”在他看来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乐群”就是用自己的专业为人民做有益的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敬业乐群”具有“德治”色彩,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就写道:“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这是说“敬”本身就是一种“德”,是德性的凝聚。能“敬”的人必然就是有道德的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能敬”的道德,才可以配当政治家。

可见,“敬业”为历代所倡导,并被纳入中国的教育思想之中,使每一个学子从青少年时期就把“敬学业”和“敬事业”融为一体,以养成终生“勤学敬业”的良好习惯,如唐代韩愈在《劝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劝导学生要勤奋而精通学业,不可把岁月荒废在嬉笑声中。中国文化的敬业精神还体现在“立德、立功、立言”上,体现在“自立、自强、自勉”上,体现在“君子以自强不息”拼搏精神上。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中固有的优良传统,是今天必须予以继承和弘扬的重要价值。

“诚信”一词含有两个范畴,一是“诚”,二是“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这是说,“诚”是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据,能够实现“诚”的价值,是做人的根本法则。“诚”也是古代经典《中庸》的主旨。朱熹解释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就是一种不讲空假之话、不做虚妄之事的美德;“信”是“五常”之一,孔子强调“言必信,行必果”,还说“民无信不立”,《左传》也说:“人所以立,信、知、勇也。”(《左传·成公十七年》)其意是告诫人们:“信”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切切不可对此掉以轻心!“诚”与“信”合并而为“诚信”,最早可见于《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诚就是信,信就是诚。“诚信”不仅是个人自我修养的标准和安身立命的根本,“诚信”也是政治家应有的一种行政操守和政治品德,如《北齐书·尧雄传》说:“雄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

“诚信”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种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是政府运作和治理功能发挥中的灵魂所在,因为政府的诚信即政府对公民的信用度标志着一个政府的合法性程度;“诚信”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中最强大的软实力,它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效益和在广大消费者中的形象;“诚信”是贯穿于一切交往行为中的具有最高自律性的价值原则,是个人道德、职业伦理最核心的部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中固有的“诚信”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吸收近代西方的契约精神,以建立健全我国的现代信用制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