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文化要素(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文化要素(6)

“友善”也是一个合成词。“友”在古汉语中,即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结方式,又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道理,如朋友、友朋、友情、友谊,等等。扩而广之至国家之间,即为友邦、友邻、友国,等等。“友”可带来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可给人一种“仁者爱人”的现实体验。作为一种善意的交往方式,孔子曾指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论语·季氏》)。意为结交正直的人、诚实的人、知识渊博的人,是有益的。反之,结交谄媚逢迎的人、表里不一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善”是一种良知良能,“至善”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高的伦理标准和道德境界,如《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友善”合并而解,即以善良之心、友善之举处理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友善”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中国人际交往行为中最需要推行的价值观念。

要达到“至善”境界是要付出长期修行和艰辛努力的,然而要做到“为人友善”则是相对易行的。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国公民,如果人人都能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那就意味着中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性飞跃。每一个公民都做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那么,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愿景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目标也就为期不远了。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传统,又借鉴了人类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中有价值的成分。有必要指出的是: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当前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总方略的需要,是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内核和实践要求上,无论在时代性、实践性、理论性和科学性上,都远远高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我们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文化要素,是为了说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根源,而绝不是说这些要素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总体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民族文化为根基、以西方文化为借鉴构建起来的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然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以民族文化为根基也不是刻意复古求旧,以西方文化为借鉴更不是“全盘西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最佳结合,它继承了传统又超越了传统,是一种具有创新意识的价值观,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①冯桂芬:《采西学议》,《校邠庐抗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②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页。

③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第26页。

④魁奈:《中国的专制主义》,张弛译,张允熠等编著:《中国:欧洲的样板——启蒙时期儒学西传欧洲》,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324-325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0页。

⑥张岱年:《21世纪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序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⑦如汉代郑玄对《礼少仪》中有一批注:“去止不敢自由。”

⑧《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543页。

⑨《论语注疏》卷十五,《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8页。

⑩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王星贤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1页。

上一页1下一页跳转分页阅读

原文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4]《严复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