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是南海航行和飞越自由的坚定维护者
在22号举行的第10届东亚峰会上,关于南海问题,李克强说了五点建议,并强调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从来都不存在问题,中国一直是南海航行和飞越自由的坚定维护者,各国在行使航行飞越权时也应充分尊重沿岸国的主权和安全。域外国家承诺尊重和支持地区国家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努力,发挥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不采取导致地区局势紧张的行动。
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康霖认为,这五点建议就是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和和立场。
康霖分析称,总理这次表态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坚持按照国际法原则办事,中国一直坚持处理南海问题应通过双边谈判来解决。这表明了中国是有意愿来解决南海问题的,也表明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作为郑和下西洋五次途经之地,多元文化造就了马六甲的独特魅力。22日,李克强开始正式访问马来西亚,第一站就是到访马六甲。
李克强特意抽出时间与几位老朋友会面。19年前,李克强访马时与他们相识结下深厚友谊。在当地鸡场街三叔公店铺,老朋友们围坐一起叙旧话当年。李克强说,与老朋友会面,让我们想起过去,更让我们展望未来,不断续写友谊佳话。
for peace,for friendship,for help to resolve conflict
李克强:“郑和离开当时的大明王朝时,当时的皇帝永乐问他,你知道你的使命是什么?他讲了三个词for peace,for friendship,for help to resolve conflict。郑和是我们的老祖宗,他的精神不是他一个人的,是属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他的精神和传统,也是我们祖先的遗训,为了和平,为了友谊,为了解决冲突、或者说(解决)分歧。”
在马六甲人的记忆中,郑和时代意味着邦交和睦、贸易发展、和平安宁、技术传播。而郑和文化馆则是今日马六甲和平友好事业的象征。
郑和的“和”既是和平、也是和谐,也是包容
在郑和文化馆参观时,李克强说:“我在这里感受到的是融合的气氛,和为贵,是文化包容。我们尊重这种多样性,这个世界才能够和谐。和合文化,郑和的“和”既是和平、也是和谐,也是包容。”
在魏玲看来,李克强总理赴马六甲访问很有深意。
魏玲认为,首先去这个地方就宣示了一种和平和保和平的姿态,所以首先是一个政治宣示;马六甲还有一个象征意义,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到了马六甲海峡,但是很多船员留下来,与当地人共同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巴巴娘惹文化,就像总理所说的他们带去的是和平与友谊,带去的是交流,这个地方突出了中华文明本身“和”的文化。所以我认为,马六甲既代表了安全要道,同时又代表了和平合作的文化,还代表了文明、相互包容的精神。
中马隔海相望 远亲不如近邻
23日的中国—马来西亚经贸论坛,众多马来西亚工商领袖和经贸界人士在现场聆听中国总理的演讲。李克强用“近水楼台先得月”来比喻中马合作。
李克强:“我昨天去郑和博物馆,他们给我看了一口水井,水井上面有月亮在照耀的图案,他们解释为“近水楼台先得月”。马来西亚是我们的近邻,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我们和马来西亚隔海相望,中马发展相互的贸易、投资前景广阔,中国愿意向马敞开更大的大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