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2)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2)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以资本主义为社会形态载体的现代社会变迁之矛盾二重性的分析、批判、诊断及治疗,早在现代社会变迁之初即已开始,并一直伴随至当代。如,始于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闵采尔,中经温斯坦莱、摩莱里、马布里、巴贝夫等,再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连绵不断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扬弃空想社会化主义基础上建构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还有,在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与民族主义甚至文化复古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世界性的“反现代化思潮”;科学社会主义之外的形形色色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及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绵延于20世纪的反思现代性思潮,当今仍然方兴未艾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晚近兴起的人道主义、生态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等各种反省、质疑、批判现代性的思潮与运动;等等。这些思想理论流派及其实践运动,虽然阶级立场、理论基础、实践策略各有不同,但其锋芒所指无不是这种现代社会变迁的矛盾二重性,其价值指向亦不能不是要建构一种更合理、更正义的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

上述思想理论流派关于现代社会变迁之矛盾二重性的分析、批判、诊断及治疗,虽然都从各自不同的视域不同程度地切中了这一问题,但唯有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才更为科学、准确、全面地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趋势。

第一,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找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指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和发展方向。

第二,它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了科学解剖,对世界现代变迁之矛盾二重性的分析亦具有鲜明的辩证统一性。它既充分肯定了现代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巨大进步性,又无情地批判了其罪恶性和极大的负面效应,从而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必然产生又必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它亦建构了指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实践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找到了革命的主体力量——现代无产阶级。

第三,它关于世界现代化中矛盾二重性问题的解决策略又是最理性、最客观、最具建构性的。其一,它明确批判开历史倒车的复古主义,这使其根本区别于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复古主义。其二,它对西方现代化中罪恶性、负面性的批判、针砭,又是最坚决、最革命、最彻底的。这使其根本区别于各种资本主义的改良流派。其三,它强调,要解决世界现代化的负面性问题,必须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辩证否定的扬弃基础之上。既不能简单地拒斥现代社会发展的既有成就于不顾,情绪化地炸毁现代性简单了事;也不能忽视现代社会应有的必要的生产力基础,在落后的前现代社会基础上浪漫化地建设空想的现代社会。并且,它还指出了后发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这些,则使其明显有别于无政府主义、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各种民粹主义及当下的后现代主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之所以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武器,就在于它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也揭示了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辩证路径。这也就根本地解开了近代中国不得不学西方却又始终为西方之“恶”所困扰的心里纠结,从而为中国指明了发展的最佳前途和历史的最终归宿。正如史华慈所恰当地指出那样,它为中国知识份子提供了“从西方观点来评价并批评资本主义西方的可能性”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