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结构调整看供给侧改革

从产业结构调整看供给侧改革

昨天(11月25日)有媒体刊登了有关东莞产业调整的调查报道。报道称,目前,广东东莞、深圳等地的加工制造业很多工厂订单流失,不得不关停或将生产线向东南亚、非洲等地转移,媒体将此称为东莞遭遇新一轮“工厂倒闭潮”。

对有“世界工厂”称号的东莞加工制造业的“熄火”、“衰落”和“危机”怎么看?上述报道援引东莞市市长袁宝成的话说,一些企业的倒闭,是属于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并不能说明制造业整体遭遇了危机。报道说,相关专家认为,东莞一些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厂倒闭的同时,一些高科技、大品牌公司也在崛起。一边是倒闭潮,一边是转型潮,两者并存,这是中国产业升级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企业的生与死,其实正是市场无形之手配置资源的可见结果。从某种角度而言,企业的生与死,可等同于经济的活跃度。在中国,从70年代末的改革算起,经济拉升的时间也只有不到40年。近40年里,人们眼中浸满了景气与繁荣,由此会不自觉地把萧条与衰落当成了教科书描述的异质社会形态所独有的现象。而实际上,有景气与繁荣,就有萧条与衰落。这就如同有生就有死,有死也有升的自然现象一样。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新业态、新产业、新企业诞生、立足和发展,旧业态、旧产业、旧企业衰落、消失或转型的过程。

以此观照近来热词“供给侧改革”,就可多角度地认识中国经济改革与市场导向的关系。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自身生死问题上,政府的作用,不是逆市场导向而动,不是以自己的有形之手去和市场的无形之手掰腕子,而应该顺势而为,善终助生,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功能,保证公共政策执行不走样,保证公共产品供给的质与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时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时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助益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

从中央政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等明确表示看,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从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看,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无论是降低融资成本、减税让利民众,还是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实际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内容。

从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可谓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时间里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多方面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使产业、企业的自然活力非受限于作为公共政策供给方的政府约束。

因此,如果东莞市政府能够在此波产业结构调整中,以市场化手段顺势让生产要素从夕阳产业向“希望”产业转移,更新供给内容和方式,降低公共政策的供给成本,提高政府的供给效率,实现政府职能转换,则可率先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样本。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