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医生,能怎样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签约医生,能怎样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管理、加强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保障与监督管理等。其中提出,到2020年,各地要力争实现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电子化的健康档案。(11月26日新华社)

在各地零星试点之后,签约医生的概念,终于在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中有所体现。“到2020年,每个家庭都要有一名签约医生。”这样的目标设定,自然值得力挺。事实上,推广签约医生机制,同样应该被视作,社区医疗建设的重要一环。它所代表的,其实是“新医改”的一贯思路。那就是,推行医疗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并藉此实现公共医疗服务的均等化。

可以说,推广“签约医生”,乃是对公共医疗服务模式的重大改造。它意味着,基础的公共医疗服务,从“社区端”延伸到了“家庭端”;也意味着,传统的“点对面”的医患关系,逐步被“点对点”的新形式所取代……理论上,“签约医生”加之电子健康档案的设计,确保了居民个体能够处于,延续性的、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中。而这一切,无疑为后续的精准医疗打下了基础。

签约医生所发挥的功能,其实是两个层面的。一方面,其充当了“家庭医生”或“健康顾问”,给民众提供了触手可及的、就在身边的医疗保障;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公共医疗体系的终端执行者,通过自己的“初步诊断”继而将病患分流、转诊——在这一机制下,签约医生所要做的,就是在特定病患与医疗资源之间,寻求一种精确的匹配。确保稀缺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用,避免民众盲目就医、无序就医的尴尬。

无疑,“签约医生”前景光明,但是要为此做好足够的准备,却注定不易。因为众所周知,“签约医生”本质上乃是社区医生、全科医生,如何以公平的待遇留住人才?又该怎样用卓有成效的岗位轮训或学科训练来培养人才?这些问题,不仅牵涉到医疗系统内部的利益再分配,甚至涉及到医科教育的方法论改革。显而易见的是,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合格的全科医生,必须使社区医生成为有竞争力的职业,这之后“签约医生”才具备落地的可能。

被寄予厚望的“签约医生”,也是对公众就医习惯的一种积极引导。其最直观的后果,就是改变了公共医疗资源的分配规则。我们当然乐见,签约医生的“专业意见”在分配病患流向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但这一切的始终前提是,在“新医改”的密切配合和支持下,他们能展现出令人信服的能力与声誉。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