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绿水青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将生态文明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范畴,引导群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大力开展“保护母亲河”“我为山川添点绿”等关爱自然行动,让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
推动文明消费。文明消费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创建的题中之义。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引导人们减少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深入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引导人们理性消费、按需点菜,倡导自助用餐、分餐制等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培育健康文明的餐桌文化,享受“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快乐。
倡导低碳节俭。低碳是文明社会的发展方向,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倡导绿色生活、绿色休闲、绿色办公,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积极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引导人们垃圾分类、节能节水、低碳出行,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让低碳节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强化开放发展理念,激发创建活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许多新的领域和新的群体,创建工作很容易出现“真空”和“死角”,必须整合资源力量,发动全民参与,借鉴他山之石,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活”起来。
面向社会开放,壮大组织力量。精神文明创建点多线长面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必须整合资源,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全力协作、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多方联动、合力共建的工作格局,搞好“大合唱”,奏响“交响曲”。
面向群众开放,扩大参与主体。精神文明创建源于群众,根基在群众,主体是群众。善于运用社会化工作手段,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当主角,把集中性活动和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增强活动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真正使群众成为精神文明创建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坚持“只要您愿意,我们都欢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加志愿服务,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守望相助,让志愿服务成为群众精神文明创建的新引擎。
面向国际开放,吸纳世界优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今世界,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将更趋频繁。要“睁眼看世界”,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与交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更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不断拓展工作载体,丰富活动形式,确保创建工作与时俱进、常做常新。
强化共享发展理念,彰显创建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创建的关键所在。要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生活上解难、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改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最直观地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最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城市要以宜居宜业为目标,注重城市市容市貌管理,积极解决出门便堵、垃圾围城等“城市病”问题,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安全、有序、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农村要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整治“脏乱差”,突出“洁净美”,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润泽道德土壤。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包括“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围绕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诚信问题,持续打击失信行为,让群众“吃得安全、用得放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常态化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让广大群众走近好人、礼敬好人、争做好人,感受道德力量,树起文明新风。
保障文化民生。全面小康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物质层面的民生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说是生活得幸福、尊严、体面。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各类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惠民项目建设,开展送欢乐到基层、文化进万家等活动,让群众享受更加便捷、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我们的节日”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人们的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系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