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思维?(2)

教育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思维?(2)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刘雍潜谈“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

大数据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有何影响

记者:个性化教育是否是当前教育的应有之义?“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何影响?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刘雍潜:互联网通过信息互联与开放共享,让每个人都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大大促进了教育的民主化。大数据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可以让教师认识每个最“真实”的学生,进而更具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自我量化”,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自我学习。因此,大数据将真正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将逐步由教学者转变为帮助每位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的指导者。

教育大数据既是一种教育战略资产,也是实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科学力量。为了更好地应用教育大数据,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投入与有效协同,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如:加快制定教育数据采集机制与规范,指导教育数据的获取、归档、保存、互换以及重复利用;加强情境化教育数据以及更细颗粒度学习数据的采集与存储,构建学科知识结构模型,为科学评估学生发展、诊断学业困难提供支持;研发智慧型学习平台,全面记录、科学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性数据,实现学习资源、学习路径与学习服务的适应性推荐;加强教师的数据应用、分析与理解能力,提高教师信息化环境下开展个性化教学的能力;提高教育管理者应用大数据开展科学决策与民主管理的能力,提升教育服务的响应速度和质量;加强教育数据的安全意识,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采取更先进、安全系数更高的措施来保障学生数据不外泄、不被恶意使用。

记者:“互联网+”、大数据语境下,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会有什么不同吗?您认为这一背景下,科学的评价方式是什么样的?

刘雍潜:“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需要更具“智慧”的教育评价方式,“靠数据说话”已成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评价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提供了技术条件,教育评价主体将更加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手段将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过程性、发展性、个性化”将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新特征。教育评价的最终目标也将指向“师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与生命成长”。

大数据有能力将教育学科转变为名副其实的“科学”,数据驱动的教育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在管理评价方面,要全面采集全国各地、各区域、各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与使用信息,依据科学的评估模型开展教育资源配置的绩效评价,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产出提供科学依据。

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难点在哪儿

记者:有人认为,“互联网+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您认同这种说法吗?教师在未来教育中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在“互联网+”背景下,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能力如何提高?

刘雍潜:“互联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理论、环境、资源、内容、对象,技术等多个要素,他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教师是这个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

当前,教育需要教师从思想观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层面不断修炼,全方位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用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的重要性,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注重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思维的训练。其次,教师应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革新,重点强化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再其次,教师应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课堂管控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以及专业发展能力。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路径是“研、训、用”一体化发展,即将教学研究、培训学习以及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形成无缝整合、连贯互动的教师培训模式。

记者:“互联网+”计划的推进,再次点燃了在线教育行业,一大批公司开始进军教育信息化领域,市场异常火爆、鱼龙混杂。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对其发展有何建议?

刘雍潜:教育改革不能仅靠教育系统内部力量的参与,更需要全社会力量的投入。当前,教育信息化行业不断有新的企业加入,对于教育改革与发展来说是件好事,说明大家整体看好教育市场。虽然目前整个教育信息化行业存在标准规范不足、产品同质化等一些现实问题,但行业与企业必然是推动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可以分为体制内教育和体制外教育两大部分。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仍然是体制内教育。企业力量的积极参与,一方面将大力助推体制外教育的“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又将对体制内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倒逼体制内教育加速变革。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需要体制内教育与体制外教育的相互配合、有效协同。

为保障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不断激发教育信息化企业市场活力。企业需要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真正结合教育实际需求研发更多教育“精品”,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品质和服务意识。整个教育信息化行业需要建立明确的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强企业信用评估,及时淘汰信用差、服务品质低劣的企业。此外,还应鼓励企业与学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着力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难题,突破关键问题,为中国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基础。

(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杨现民、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生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