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思维?(3)

教育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思维?(3)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刘雍潜谈“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

互联网思维下教育还需闯三关

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赵天骄 实习生 刘庭梅

近日,在北京海淀区的一所学校的课堂上,记者看到,每位同学手拿一个ipad(一种平板电脑),老师提出问题,各自做答,答题的状况、数据分析立即会出现在老师的终端上,老师发现,原来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最薄弱,作业题目就给孩子们留这个……“互联网+教育”已经深深融入老师与学生的生活。

这让记者想到前不久在吉林大学召开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这次大赛上,创新、创客、创业等时髦词汇在“互联网+”这一概念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

“‘互联网+’为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可以说,这是学界与业界的共识。但与此同时,质疑、反思也在不断涌现:很多所谓的教育信息化尝试,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吗?教育信息化,仅仅是远程教学、技术革新那么简单吗?真正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互联网思维的教育信息化探索,究竟有多少呢?

不久前,2015年全国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校长论坛举行,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采访中,记者发现,互联网思维与教育规律的结合点中,有三个问题亟待突破:这种变革,是否符合用户思维?怎样提高教师的服务能力?如何用大数据撬动评价的改革?

用户思维,准备好了吗?

“给学生播放微课、上上所谓的慕课,这就是教育信息化?这就是‘教育+互联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校长说,很多学校在硬件上砸了不少钱,可是没有抓到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教育”的精髓。互联网思维和教育规律深度融合,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一切改革都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用户思维”。

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有注重学生生活能力的“云厨房”、提升学生艺术能力的“云展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vava实验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彩云阅读”。学校通过各种云端课程,打造“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服务”。

这种云端课堂的形式能够帮助每个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平台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帮助教师对症下药,厘清每位学生的问题症结,从而找到适合班级整体、适合学生个体的最有效教学策略。”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说。

卢湾一中心小学打造的云课堂的成功,验证了互联网领域的一个基本思路——充分满足用户需求,也就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整个互联网思维的基础,即一切为了用户,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最适合的服务。

“以前的考试分析,只能简单指出学生成绩是进步了还是下降,如果通过大数据,即通过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平时的作业以及考试等过程性评价的数据,就可以分析出学业成绩和学习行为各要素的相关性。进而借助云平台资源推送到学习空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广东省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校长赵立认为,大数据的应用不仅为学校提供了个性化学业诊断,还能够帮助学生制定生涯规划、推动教学决策调整。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副教授郭文革团队在开展数字阅读线教学实验中发现,大数据分析让后续跟进性的教育补救措施更有针对性。“比如,两个学生某一次考试中都得了85分,但是通过大数据可以看到他们的知识点薄弱环节其实是不同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