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思维?(4)

教育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思维?(4)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刘雍潜谈“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

服务水平,跟得上吗?

“最初,我校30位任课教师中有15位过50岁了,最年轻的也近40岁,多数连鼠标都不会拿。为了让他们学习数字化技术,我想了好多招。”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武龙中学校长郭立国,在打造数字校园之处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让教师学会运用数字化教学,“如何让长期黑板加粉笔的教师改变教学习惯,成为了很多学校在信息化进程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

如果说,用户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是互联网思维下,教育改革尤其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逻辑起点,那么,怎样才能为用户做好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则是实现用户中心的根本途径。而其中,教师的适应能力,是服务水平的核心。

为了解决教师不会用电脑的问题,郭立国想了很多办法。郭立国说,首先是校长领学,要求“青年教师要过硬、中年教师要过关、老年教师要适应”。甚至学生教老师,学生倒逼着学。有学生问老师:“为啥咱班上课不用多媒体?您不会吗?”这样一来,教师不好意思不学。

“在解决教师对新装备怕用坏的问题上,我们规定只要不用锤子砸用脚踢,正常用坏了不仅不罚,还要奖励,创新应用的更要奖,当时的奖励是自己单独使用一台电脑。”郭立国说。

接下来,就是指导提升。“从会用,到用好。我们多次邀请东北师大、省市电教馆的专家到校义务培训,手把手地教。同时,我们也努力组织教师‘走出去看看’,多次去东北师大蹭课,教师们受益匪浅。”郭立国说。

评价方式,变化了吗?

评价孩子,难道还是仅仅用一纸成绩单吗?

传统的学生评价系统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成绩。家长通过一纸成绩单,却难以获知孩子在学校的具体表现:有没有上课时睡觉?是否与其他孩子闹矛盾?课堂表现是否积极?这些涉及个人行为习惯的表现学校很难一一记录,也由此导致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不畅。

实际上,“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不能仅仅局限于表层,在变革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丰富学生的评价系统。而大数据有能力将教育学科转变为名副其实的“科学”,数据驱动的教育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

对此,很多地区和学校已经有探索。例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中心小学尝试采用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在线评价系统”,这一系统包含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方面内容,这5个一级指标下有19个二级、67个三级评价指标,三级指标下有229个观测点。家长、教师根据监测点及时评价孩子在家、校的表现,记录关键事件。如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成长报告书”代替了“冷冰冰的成绩单”,展现在家长面前的是立体、全景式的学生发展性评价。

大沥镇盐步中心小学校长彭戈菲介绍说:“这种颠覆性变革,优化了学生成长路径,大数据分析与诊断理念开始走进教师思维,教师评价模式转变了,工作流程转变了。通过评价诊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课堂教学逐步由偏重低阶思维向低阶和高阶思维并重发展。”

有研究者表示,这类探索应该越来越多,但是前提是,要从服务学生出发,要符合教育规律,而不是为了应用大数据而使用大数据。

“基于大数据评价机制,如何在学生本身的天资和教育结果之间做出最优化的选择,在不失掉人生各方面综合乐趣的基础上,适当地或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这是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前景。”郭文革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