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不能成城市教育附庸(2)

农村教育不能成城市教育附庸(2)

让农村教师能安居乐业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在增强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上下功夫。只有农村留得住老师,农村教育才发展得起来。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当老师,主要是因为农村学校往往没编制、收入低、居住条件差。我国现行的是2001年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城市、县镇和农村分别规定小学生师比为19:1、21:1和23:1,初中生师比为13.5:1、16:1和 18:1。这一编制标准以压缩编制和效率优先、城市优先为导向,与我国广大农村地广人稀、生源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较小、成班率低,存在大量村小的实际情况严重相违。为此,政府应推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适当向农村倾斜,适当放宽贫困、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编制配置标准。

收入问题则需要中央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有关政策积极解决,至于农村最偏远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推动“特岗计划”。“特岗计划”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简称。该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005年,中央财政开始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岗计划”。过去十年间,“特岗计划”累积公开招募50.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覆盖中西部22个省(区)的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村小、教学点)。该计划总体进展不错,但今后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更加及时地调整资助金额。

“特岗计划”的资助毕竟是以3年为一个周期。若想让年轻大学毕业生在农村扎根,安居工程不可或缺。政府应在更大范围内推行教师周转房和安居房计划。安居房所需土地应当由国家统一划拨,按照统一施工标准。除此之外,还应做好农村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多前往城市顶尖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交流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进步空间。

防止城市学校成为收割机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还有两个问题须引起足够重视。一方面是要避免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高中,一味注重升学率的提高,牺牲素质教育,集中有限教育资源,拼时间大打“消耗战”。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少对学生进行军事化管理的“高考工厂”,导致学生考分上去了,综合素质却下降了。对此,我们要为农村地区学校配备更多教学设备,确保这些学校物理化学课程的质量更高,音体美课程开得出,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出台适用于农村素质教育的硬性要求。

另一方面,我们要出台政策,防止城市名校掠夺农村学校生源,避免城市教育成为收割机。现在很多城市名校争相拿出优厚的教师待遇和良好的办学条件,吸走农村地区不少优秀老师和学生。

(作者是全国人大代表、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本文由曲翔宇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