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民主化缓和了社会暴力冲突?(3)

第三波民主化缓和了社会暴力冲突?(3)

三、第三波民主化促进了经济增长?

二战结束以来,民主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经验观察上看,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西式民主国家如经合组织(OECD)各国普遍经济发达且人均收入较高,而绝大多数“不民主”的发展中国家如非洲、东南亚等国家普遍经济落后且人均收入偏低。国际社会的这种既有的经济格局无疑有利于支持这样一种假象的成立,即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民主化程度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战后初期,美国学者李普赛特提出“经济发展必然会促进民主化”的经验性命题,它的流行一度使人们确信经济增长对民主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时至今日,民主化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这一命题依然未能得到理论和经验数据上的有力支持,这一点也成为了国际民主化研究领域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着第三波民主化的到来,民主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不仅没有被西方学者进一步简化并加以证实,反而随着民主化的深入推进而变得愈发扑朔迷离。一方面,拉丁美洲一大批相对富裕国家的民主政体纷纷垮台,民主化进程遭遇严重挫折。对此,经验色彩浓厚的李普赛特命题已经开始被民主化自身的复杂性所颠覆。另一方面,对于民主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而言,第三波的到来更是将这一本就模棱两可的经验性推断彻底粉碎。以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发展指数”的相关经济数据为例,通过对第三波民主化国家或地区民主化前后的人均GDP及其增长率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民主化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显著的必然联系。被列为“民主失败”国家的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在民主化启动后均出现较为显著的经济增长,而被列为第三波民主化国家“典范”的韩国、菲律宾等国反而在民主化之后一度迎来长期的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实际上,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民主化转型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民主要素即使能够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发挥某种作用,也一定是与其他诸因素相结合而产生,其自身并不具备任何决定性或先决性。

近年来,随着国际民主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于第三波民主化以来的相当一部分国家而言,西式自由民主非但无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会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罪魁。不论是菲律宾、印尼等第三波中的老牌“民主”国家,还是乌克兰等后“颜色革命”国家,抑或是埃及等在“阿拉伯之春”中启动民主化进程的中东国家,西式民主的盲目引进不仅没有给这些国家带来经济上的显著改善,反而进一步激化了其各自固有的经济、社会、宗教等矛盾。最终,在寡头横行、贫富分化严重、社会持续动荡的背景下,这些国家连最基本的社会秩序都难以为继,更何谈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改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