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民主化缓和了社会暴力冲突?

第三波民主化缓和了社会暴力冲突?

原题:正确评估“第三波民主化”

自二战结束以来,“民主化”无疑成为国际政治领域最为重要的现象之一。伴随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以及一大批新兴国家走上独立探索本国政治发展之路,向民主政治的过渡俨然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基于对战后国际民主化的观察与认识,美国学者亨廷顿将始自1974年葡萄牙、西班牙的民主改革以及随后遍及东亚、南美、东欧的一系列政治变革称为民主化的“第三波”。时至今日,第三波民主化已经过去20多年,但围绕它的争论却始终没有停息。国内有学者力图为第三波民主化辩护,以所谓的“全案例”统计来证明民主化没有加剧社会冲突,也带来了经济增长。为什么这种研究与人们的直觉或者说真实世界相距如此之远?根本问题出在评估标准上。那么,衡量其成败的具体指标有哪些?它对当下中国发展民主政治的启示又有哪些?探寻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离不开对第三波民主化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与评估。

一、重新定义第三波民主化及其评估标准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第三波民主化的蓬勃发展构成了战后全球民主化的又一波高潮。经过这一轮的民主化进程,全球所谓的“民主国家”在数量上第一次超过了“非民主国家”。根据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公布的2014年度民主指数,在纳入统计范围的167个国家或地区中,“完全民主”和“部分民主”的国家数量为76个,如果再加上39个“混合政体”国家,全球“民主国家”的数量已经达到115个,占总体国家数量的68.9%以及总人口比重的62.4%。

然而,在全球民主化突飞猛进的同时,人们却又不得不承认另一个严酷的现实,即在经历过第三波民主化的国家或地区中,大范围的民主“回潮”与“劣质民主”的出现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移植自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在各自国家的具体环境中大多“水土不服”,其所收获的“果实”也大多是形式各异的虚假、无效甚至是劣质的民主。从抽象的价值层面而言,民主具有普世意义的一面。而一旦进入到具体的实践领域,围绕民主及其实现形式的分歧与斗争却又无处不在。可以说,面对这一民主化进程中的发展悖论,人们需要反思的已经不仅仅是民主本身,而更应该指向第三波民主化背后的评估标准及其相应的指标体系。

在开展第三波民主化的认识与评估之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西方各主要指标体系已经牢牢占据国际政治评估领域的话语霸权。在全球自由评估、民主指数等当今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测评指标体系背后,体现出的正是西式自由民主的核心“软件”——竞争性选举以及更加严重的意识形态偏见。时至今日,在国际政治评估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和绝大多数话语版面的仍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少数几种指标体系,它们几乎完全把持了全球范围内民主化的解释权、建议权。可以说,无论是全球自由评估中的“自由”、“部分自由”与“专制”,还是民主指数中的“民主”、“部分民主”、“混合政体”与“独裁政体”,其背后都难以摆脱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偏见。在其话语框架之内,广大发展中国家往往会以“民主—专制”二分法的形式被简单粗暴地贴上“专制”、“有待改善”等标签。这种片面且被严重扭曲的评估指标体系必然难以反映第三波民主化进程中的真实状况。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西式民主话语霸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重新定义相关的评估概念及其指标体系。

评估一国或地区的民主化程度与质量,绝不能仅以是否引入竞争性选举及其实施的稳定状况作为唯一标准,应结合具体国家或地区的国家能力、治理能力及其绩效等综合性指标来加以考察。同时,在数据、指标体系的选择上,也应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否则,沿着既有的西式民主评估的指标体系及其分析理路,不仅难以对第三波民主化的相关问题做出正确的评估与判断,甚至还会误入歧途,最终陷入西式民主的话语陷阱难以自拔。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