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义 微言大道

大学大义 微言大道

陆学艺先生为什么能够对重大的社会问题有着敏锐、深邃的洞察力?为什么他写的文章能够引起巨大反响?为什么“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号召年轻人多向陆学艺学习?追忆先生生前授业传道解惑的点滴事件,品味先生思想的盛宴,能够为我们提供极富启发的养料。

着眼现实问题,确定学术方向

陆学艺先生于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期间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当时先生已是共产党员,而且是很虔诚的共产主义者。严峻的经济形势,引起了先生的思考:“共产党、人民政府要带领人民前进,连饭都吃不饱,还怎么跟党走啊?”在那时,先生就觉察到国家之所以出了这样大的事情,肯定是农村政策、农业政策有了问题。此后,先生一面继续学习专业课程,一面想办法查找资料,阅读农业经济方面的书籍,经常听寒暑假从农村回来的同学介绍各地农村的情况,而且一有机会就跑到各地农村去做调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先生开始了他的“三农”问题研究。他暗暗下定决心,要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到解决农村、农业问题的根本办法,立志要把解决吃饭问题、解决农业问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1962年,先生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仍然一面读书,一面研究农村问题。1964年,哲学所干部被要求去农村搞“四清”,其中不少人是被组织强制要求去的,而先生则是自愿、主动要求去的。此间,先生先后去过湖北襄阳(县)竹条区牛首公社黄丰大队、河北保定徐水县户木公社德山大队等地参加农村“四清”工作,也正是借这个机会,先生对农村政策有了一些了解,自己的思想认识也得到了很大提高。1965年7月,先生研究生毕业,留所工作,主要从事宋明理学的研究。同时,他继续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农村问题。“文化大革命”期间,先生被下放到河南省息县“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70年5月),先生利用这个机会更为深入地研究了农村问题。1972年10月先生回北京,恢复工作,继续留在哲学所,但关注的仍然是农村问题研究。就这样,先生坚持研究农村问题十多年,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农村政策的看法。

1978年,得知中央要讨论农业、农村问题,先生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把他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四万多字的《关于加速发展我国农业的若干政策问题的建议》,发表前由其夫人吴梦怡女士手抄若干份送给相关人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同志阅后批示:“这十二条建议都很好,有针对性,有些文字语气过重,过激,要注意分寸。”这篇文章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有关农业的决定是相吻合的。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发表于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和《国内参考》)以后,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宋一平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党委书记孙耕夫同志,分别与之谈话,专门把先生从哲学所的工作岗位上调了出来,提议先生以后专门从事农业问题研究。此后,无论是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的《包产到户问题应当重新研究》,还是1986年在农业形势一片叫好声中,写就的《农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该文引起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1986年6月10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的谈话时说:“有位专家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少,农业生产水平降低,中国农业将进入新的徘徊时期。这是值得注意的。”),以及新时期关于《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都以回应时代重大发展问题为使命,体现了先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术使命感。最终,先生成为中国“三农”问题方面的著名专家。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