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教育本真的回归在于“人人成人”

互联网时代教育本真的回归在于“人人成人”

原题:生命教育:互联网时代教育本真的回归

教育常被当作一种获取知识的工具,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关键影响的家长和教师也甚少思虑教育对人性和人本身的作用。在互联网让知识传授变得更为便捷的同时,Scratch教学和慕课(Mooc)等新的教学形式也正使得教育面临重大变革。而在教育界研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时,教育的本质属性却常受到忽视。

工具主义价值观忽视教育对人本身的塑造

布鲁巴赫尔认为,“工具性价值,就是因为这些价值对于某种事物有用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一种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它们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时所产生的后果。”持有工具主义价值观的人往往重视教育的功利性价值,把教育当作一种手段,致使教育偏离其本真,忽视对人本身的塑造,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

首先,家长普遍把教育定义为知识和机会的获得,认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可以获得知识和相应的文凭,从而拿到一个有利的社会入门劵(或者说尽量规避无知识和技能的不利地位)。大多数父母秉持“教育唯上论”(而“教育”又被简单地等同于“知识技能学习”),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影响着孩子以后的职业发展和婚姻选择。在“教育唯上论”现象存在的同时,也有部分家长认为“教育相对无用”,这类家长以农村父母居多。面临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和当前社会存在的“脑体倒挂”现象(即同等条件下脑力劳动者报酬低于体力劳动者),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能读书识字即可,在孩子接受了一定教育并具有了劳动能力后,便让其退学打工。无论是教育唯上论,还是教育相对无用论,都彰显了父母对教育可获得性收益的衡量,而这种收益往往被狭隘地框定在教育中获得的知识、文凭等对职业和生活的有益性上。

其次,由于受到升学压力、教学任务以及家长期待等多方面影响,学校普遍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学生成绩和升学率通常是衡量一所学校水平的考量器,影响着学校的生源、资金的获得等,学校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其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将学生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评价,课堂时间主要用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孩子作为生命个体的实际发展需求。学校课堂实质上成为以知识传授为本的知识课堂,“人人成才”成为教育的追求,而“人人成人”在充斥着工具主义教育价值观的教育氛围中被遗忘。

生命教育与知识教育错位给人的发展带来桎梏

生命教育与知识教育有着本质区别。生命教育假设学生是一个具有人性的独立生命个体,其教育的落脚点是“人人成人”,关注生命发展和心灵培养,相对于知识的获得,更重视对学生个体思维和情感的引导;而知识教育则假设学生是有待塑造的准社会参与者,其教育的落脚点是“人人成才”,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关注学生群体的发展。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而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的本质特性的发展,因此教育首先应关注人本身的发展,而不是知识技能的生成。

实际上,我国一直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教育观念的阻隔,现实中仍旧是以知识教育为本,忽视对生命发展的关注,导致教育出现偏差,生命教育和知识教育出现错位。课堂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载体,在教育理念错位的影响下,出现了教条化、模式化现象,灌输知识的填鸭式课堂也时常可见。生命教育异化下的知识课堂忽视对生命个体发展的关注,重视“教”而缺乏“导”,教学通常是教师教授知识的单边活动,学生被看作知识获取的准社会参与者,而非拥有独特体验、情感、思维的个体发展者。学生在知识教育下获得了成堆的理性知识,而其心灵和个性发展却受到桎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