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6)

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6)

六、全力推动绿色发展,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以绿色循环低碳为主攻方向,着力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效益不高、新兴产业规模不大等问题,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打造绿色青海。

(一)壮大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坚持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方向,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农业与牧业循环、规模经营与品牌效益兼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统筹各区域农牧林渔优势资源和综合条件,以稳定粮食产量、增加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菜篮子”水平、促进农牧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打造畜禽养殖、粮油种植、果蔬和枸杞沙棘等“四个百亿元”产业,建设国家级春油菜和马铃薯制繁种基地,大力发展藏羊、牦牛、中藏药材、蔬菜、冷水鱼、饲草料等特色优势产业,注重品种改良、高原特有稀有畜种保护,扶持清真食品,建成若干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示范园区。打造都市农牧业、休闲农牧业、观光农牧业、创意农牧业、草地生态畜牧业等新兴业态,开发农牧业“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多种功能,推动农牧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和延伸“接二连三”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综合效益。深化农牧区土地制度改革,坚守耕地红线,稳定农牧区土地草场承包关系,完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牧民综合素质,择优扶持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和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集约化种田养畜水平,防止农田撂荒。推进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行社会化服务向产前、产后延伸,为发展现代农牧业注入新活力。提高农牧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规模推进黄河和湟水流域土地整理和低产田改造,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推广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市场建设和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计划,打响高原、有机、优质、富硒、富锗等健康牌,提高特色农畜产品附加值和中高端市场占有率。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强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层次和高新产业比重,引领生产方式向绿色、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形成生态文明引领、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保持工业持续稳定增长,优化政府引导和服务,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强化政策和要素保障,增强企业信心,释放企业活力。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资源精深加工和智能制造为方向,滚动实施“百项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全面提高盐湖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特色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的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推进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为构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千亿元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打下坚实基础,创造传统特色产业竞争新优势。把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以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滚动实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项目,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为构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千亿元锂电、光伏光热、新材料产业集群打下坚实基础,创造传统特色产业竞争新优势。把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以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滚动实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项目,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为构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千亿元锂电、光伏光热、新材料产业集群打下坚实基础,使新兴产业成为带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实行城镇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分布式光伏发电向农牧区延伸计划。大力拓展新业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两化”融合为突破口,以激发社会创新、促进大众创业为主线,通过财税扶持、产业引导基金等措施,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信息应用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挖掘新的工业增长点。注重培育市场主体,以提升企业规模和综合实力为重点,滚动实施“百户领军企业打造工程”,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滚动实施“千户小微企业培育工程”,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支持小微企业成长,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各园区产业合作,加快实施循环化改造,完善综合功能,形成以三大园区为主体、县域经济为补充的生产力布局,形成特色突出、各具优势、错位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高起点谋划现代服务业布局,依据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以西宁为核心,在东部、柴达木、环湖、三江源等地区规划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全力打造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商贸服务、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健康养老、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等十大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开发市场潜力,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服务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率。加大服务业政策支持,放开市场准入,减少对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逐步扩大到服务业全领域,减轻企业税负。优化财政资金引导,建立服务业发展基金,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金融业。健全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市场体系,丰富金融业态和产品,推广普惠金融,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完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机制,提升金融业综合实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做强旅游支柱产业。发展全域化景区和全季节观光,打造“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的格局,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旅游资源市场化改革,引进战略合作者,高水平建设重点景区和相关基础设施,加快旅游外联通道建设,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多元化,建成青海湖等一批国际高原旅游目的地,不断扩大“大美青海”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三网”融合,培育发展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推动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信息安全体系、社会征信系统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并进,协调发展商业性地产和保障性住房,提升产业化、低碳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