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化创新发展,开创转型升级新局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不断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激发新活力,拓展新空间,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引领带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好专项引导资金、产业发展基金作用,高水平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强化龙头带动,增强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配套,促进集群集聚发展。加强前瞻性谋划布局,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航空航天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业。围绕量子通信、智能机器人、动力电池、燃气轮机、通用航空发动机、生命科学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在冶金、化工、建材、煤炭、机械、家电、医药、轻纺、食品等行业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围绕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需求,着力发展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基础服务平台。加快建筑产业化发展。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过剩产能,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深入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推动“安徽品牌”向“中国品牌”、“世界品牌”升级。积极发展品牌经济,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品牌创建、潜心专注品质提升,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设,培育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知名品牌。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加强品牌宣传保护力度,营造全社会创牌、用牌、护牌的良好氛围。加强质量品牌文化建设,倡导“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树立起以质取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发展专业化服务,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文化创意、体育健身等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培育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型业态。依托中心城市、开发区和交通枢纽,布局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引导居民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跨越。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和农村电子商务,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促进农业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
(五)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合芜蚌为依托,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企业在政府规划、计划、政策等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实施创新企业百强计划,打造一批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强国家在皖重点研发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扩大高校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促进企业和高校院所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组建主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公开统一的省级科技计划管理平台,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创新科技金融模式,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六)构建发展新体制。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规范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和运行机制,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用信息化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运行统一安全高效的电子政务平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方式。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坚持一企一策、分类推进,支持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和兼并重组。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建设,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深入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完善和落实支持政策,坚持非禁即入原则,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和集约发展之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降低创业成本,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增强企业盈利能力。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预算规划管理。建立规范的省级政府举债融资体制,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合理界定省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创新投入方式和运行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健全地方金融体系,推进金融组织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打造一批地方金融骨干企业,加快省信用联社改革步伐,适时组建民营银行,探索组建省属国有金融资本运营公司,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支持发展消费金融、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业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征信体系,发展普惠金融,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上市(挂牌)步伐,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加快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功能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产业投资基金、创业引导基金管理运行机制。搭建保险资金与地方融资项目对接平台。加强金融监管,防控金融风险。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分类实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按照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思路,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扩大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试点。
(七)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安徽行动计划,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宽带安徽建设,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大力促进互联网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支持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网络民生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机制,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发展大数据和信息安全产业。 (八)全面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导向,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完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加注重扩大就业、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