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强化协调发展,形成统筹推进新格局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一)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全面提升皖江示范区建设水平,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引领带动全省转型发展。筹划建设合肥国家滨湖新区,支持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引领推动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努力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增长极。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推动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振兴发展,加快崛起步伐。加快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生态、旅游、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融合发展,努力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全面贯彻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一融双新”,扎实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推进“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并轨。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分类指导,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建设一批创新、绿色、智慧、人文等宜居型城市。
(三)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调整优化产能布局,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统筹市矿发展,推动城区市政公用设施与矿区对接,促进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强化城市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力度。完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深入实施《县域经济振兴工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培育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强县、旅游文化名县和生态名县。坚持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做好配套文章,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和专业乡镇。突出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和金融创新,扩大有效投入,增强县域要素保障能力。扎实推进县城“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培育一批新生中小城市,打造一批农业服务型、工业型、商贸型、旅游休闲型等特色小城镇。
(五)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全面实施美好乡镇建设,广泛开展自然村环境整治,提高美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现美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带面”战略转换。坚持农民主体,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统筹联动,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协调推进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加强农村道路、电网、通信、安全饮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美好乡村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制度,深入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六)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束缚,促进城乡生产要素与资源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流动服务等手段,促进农村共享城市优质公共资源。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鼓励引导城市发达地区采用定向援助、对口支援、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
(七)持续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推进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以合肥为中心的“米”字型快速客运铁路网,完善高等级公路网,建成“四纵八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形成结构协调、布局合理、安全畅通的铁路网、公路网。加快构筑干支相连、江淮贯通的高等级航道网和现代港口群,构建“一纵两横”高等级航道主骨架。建立覆盖全省、通达全国及部分国家的民用航空网络。加强县乡公路、乡村道路建设。大力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加快实施引江济淮,推进淮河、长江及重要支流整治,加快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水利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利用,加强城市地下管网改造,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公民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实施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加快建设安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和理论工作“四大平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优化提升城乡文化设施,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文化科技融合、动漫、数字出版、广播影视等基地建设,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蓬勃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好人安徽”品牌。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安徽。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
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与交流,建设文化“走出去”战略基地和外宣窗口阵地,不断提升安徽文化影响力。 (九)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健全军民融合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建立省统筹统管的领导机构与工作机构。制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军转民”、“民参军”,重点在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大型机械和特种车辆、高性能特种材料、野外保障等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防建设,实施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支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加强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