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6)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6)

六、强化开放发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开放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充分发挥我省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的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形成东西双向互动、对内对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产业技术、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科教文化、友好省州(城市)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强同德国、俄罗斯伏尔加河沿线联邦区的经贸合作,支持合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建设。加快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统一规划、高效利用长江岸线资源,优化沿江产业和城镇布局,建设沿江生态廊道,创新开放合作体制机制,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战略支撑。

(二)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性布局,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加快一体化发展进程,共同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加快推进统一的市场体系建设,合力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联防联控,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社会管理联动机制,推动合作领域由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向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拓展。继续加强与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及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交流,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发展。

(三)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加快建设沿江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推动新亚欧大陆桥南干线建设,提升合肥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班列货运通道功能,拓展加密国际航空货运通道,大力推进“铁海联运”、“水水联运”、“区港联动”。加强各类口岸建设,拓展提升口岸功能,推动电子口岸信息平台互联共享,提高货物集疏运效率。完善拓展现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支持具备条件的市县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保税仓库。深化关检合作“三个一”改革,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进一步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

(四)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发展壮大外贸经营主体,增强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大企业。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出口主导产业,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性产品及消费品进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打造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基地和集聚区。

(五)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加强专业化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突出引资引技引智一体化,支持基础较好的地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研发、采购、物流、结算中心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优化外商投资营商环境,依法推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全面备案有限核准等外资管理体制改革。

(六)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坚持创新集聚、绿色集约、产城融合、示范带动,创新园区发展理念、建设模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开发区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突出开发区产业特色,聚焦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促进专业化和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一批千亿级开发区。严把项目准入、投资强度和环境评价关,提升开发区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统筹规划建设主城区和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开发区产业、城市、生态功能布局,探索实行“政区合一”体制机制。深入开展园区合作共建,支持鼓励开发区与境内外主体共建跨区域合作园区或合作联盟。 (七)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完善“走出去”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体系,开展与亚投行的战略合作,促进“走出去”企业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积极推动家电、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钢铁、建材、能源、建筑、农业等行业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建设境外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开展工程总承包,带动产品、技术、标准、服务出口。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增强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着力培育一批本土跨国企业。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