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生态文明守护“同一片蓝天”

创建生态文明守护“同一片蓝天”

近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江西·智库论坛在南昌举行。来自北京、天津、山东、广东、江苏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学术前沿问题,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路径。(12月21日《光明日报》)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不仅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共存,其实已经上升为人类的意识形态领域,标注了精神文明的深深烙印。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从小处说,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衣食住行、身体健康均会受此影响;往大处着眼,却直接关乎民族未来,与“中国梦”紧紧连结在一起。

其实,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遵循,先后出台了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大踏步向“文明”迈进,特别是在某些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取得了实质性成效。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全面加速、新兴工业规模不断壮大,或多或少又给自然环境带来相当程度的破坏,这也正是很多城市空气质量不断下降、雾霾隐患明显加剧的重要原因,给生态治理工作造成一定难度。鉴于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绿色发展”的战略高度,“十三五”规划建议再次明确五大发展理念,使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更丰富。

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在解决如何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时,不但要从政府角度,做好高层谋划,进行制度干预,还要营造人人参与的局面。因为,要成功构建美好的自然生态,更需要和谐的人文环境来保障;而和谐的人文环境,则又检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达程度。从这个意义讲,维护生态文明,不能仅靠“制度建设”单打独斗,还需要人们共同努力。

创建生态文明,要给思想意识准确定位。首先,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生态环境的养成,需要人们细心呵护,人可以改变自然,而自然也可以改变人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实际是互利互惠、唇亡齿寒的关系。因此,人们首先应在思想意识领域坚守道德规范、接受文明约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另外,应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表面看,人们生活方式不尽相同,陌生人之间似乎没有多大联系。实际上,大家同住一个地球村,早已连成一个共同命运体,共同开发、共同消费、共同管理的责任问题不容回避,从而提醒人们唯有和谐相处,才能创造真正的文明成果,守护好人类的精神家园。

创建生态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应积极转变。如果说,高层决策和政府干预算是一种宏观调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障,而每个人生活习惯的养成,则同样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俗话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告诉我们只有创造更多生态资产,才能造福子孙万代。因此,不论你是开发商家、企业老板、单位职员,还是普通群众,从自身做起,转变生活方式很重要,我们的一言一行,不能违背道德与文明底线。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在消费过程中,要以实用、适度、节约为原则;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要讲究团结协作,共同享受精神文明成果。

创建生态文明,是时代的主题,呼唤你我同行。说到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就是人与人的和谐。只有人与人之间首先做到共处共融,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达成共识,服从自然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造、利用自然。那么,请大家即刻行动起来,就算每一件细微的事,也要遵循道德规范、恪守文明公约,当我们得到自然的包容,也就因此守住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